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召开 分析:为未来五至10年改革定调 时间:2024-05-01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大家論壇》地緣視角: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 提振出口非解決辦法 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 泰爾齊(Alessio Terzi) 2024年06月08日 07:00:00 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 ●法國外貿銀行(Na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歐洲智庫布魯蓋爾高級研究員 泰爾齊(Alessio Terzi) ●歐盟執委會經濟學家 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在很大程度上也維持開放進口中國產品。但對於有志成為工業化強國和地緣政治要角的國家,例如印度和土耳其等,這種態度可能開始改變。 雖然一些國家抱怨中國的貿易行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平競爭的規定,但要證明這一點非常困難,因為中國的產業政策並不限於直接補貼。實際上,補貼只是冰山的一角。在供給方面,補貼規模雖小,但往往有國家指導挹注資金,例如針對「中國製造2025計畫」成立專門基金,對有助於提升中國產業能力的相關企業和產業挹注資金。還有其他形式的補帖——例如減稅以及優惠的金融條件,也會讓情況更複雜,更難確定補貼對中國競爭力的影響有多大。 中國產業政策的規模和不透明性導致其他政府——包括像歐盟這樣傳統上擁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政府,不假思索祭出保護主義因應。那些支持這類措施的國家不僅點出供應方的問題,也指出需求方的問題。由於防禦性貿易壁壘、貨品原產地條款以及以國家安全為名控制市場準入的政策,中國從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從歐盟)進口的製品正在萎縮。 中國製造的問題 透過「中國製造 2025」、最近喊出的「新質生產力」等計畫,中國領導層努力提升中國產業的能力,努力登上全球價值鏈高端,並實現更大程度的經濟自給自足。儘管觀察中國經常賬的盈餘,可能會認為這戰略非常成功,但其實總體成效並不如預期。 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大環境下,過於依賴出口是高風險的戰略。大國的衝突與競爭日益凌駕在狹隘的經濟考量之上,在這時,過度依賴出口無疑是讓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經濟握有更大的影響力。此外,雖然中國一直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及更廣泛的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世界秩序似乎正在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不再神聖不可侵犯,若過度依賴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商業,這種依賴很容易被武器化。當然,諷刺的是,中國多年來一直在製造戰略依存關係,但顯然沒有料到西方倒頭來也會這樣做。 隨著中國與西方的競爭加劇,中國一直在尋求增加對全球南方的出口,因為這些經濟體被中國視為能更安全地積累巨額貿易順差。然而,這些國家的情緒也在改變。例如,巴西和印度顯然對中國製品大量涌入感到擔憂,正在考慮制定新的貿易保護措施。 既然產業政策重新受到青睞,整個全球南方國家都渴望借鑑中國的做法。為什麼他們不能保護自己的新興產業,並嘗試效仿中國過去四十年成功推動的成長模式呢?——亦即靠製造業帶動經濟快速成長。儘管中國希望自己能成為全球南方的領袖,或者至少是新擴編的金磚五國(現在指十個新興國家,分別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外加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領袖,但它必須謹慎行事。因為貿易和其他問題而加劇的政治緊張局勢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選擇錯誤的道路 如果中國領導人認為提振製造業出口可以緩解國內經濟的結構性減速,將會遭到殘酷的現實打擊而大失所望。這個戰略依賴的是已不復存在的世界,亦即完全支持自由貿易的世界已經消失。川普擔任總統期間,美國已經脫離自由貿易的軌道,現在全球南方的許多國家也準備這麼做。 中國政府繼續治標不治本地因應經濟弊病。中國本應竭盡全力刺激國內消費,卻選擇依賴國外需求。對於長期以來靠著實現GDP目標取得政權合法性的非民主政權而言,這種做法尤其有問題。外國政府只要設置貿易壁壘減少中國商品進口,便可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合法性,而這種可能性說不定會鼓勵他們特別想這麼做。 問題是,中國是否還能在經濟停滯之前改變方向?中國是小型福利國家,這是長期以來導致民眾預防性儲蓄的原因,隨著公共債務已達GDP的100%,政府不再擁有和之前一樣的財政餘裕。中國的決策當局需要設計更多創新方法支持消費,並減少經濟對出口市場的依賴。就目前而言,中國當局至少已準備好透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包括進一步發行地方政府債支持內需。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西方把對中貿易武器化,由於中國已經建立了許多戰略依賴關係,是可以藉由它們進行反擊與報復。但西方也有很多工具——尤其是巨大的市場和購買力。前進的道路是狹窄的,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需要各種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但進一步提振出口並不是解決辦法之一。 (翻譯:張瑩,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Economy Cannot Export Its Problems Awa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召开 分析:为未来五至10年改革定调 时间:2024-05-01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政治局会议为三中全会定调,关键两点避而不谈 www.creaders.net | 2024-04-30 15:20:25 RFA | 3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延宕多时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七月在北京召开。中国经济当前正面临房地产危机、产能过剩,以及消费疲软等多重挑战。"三中全会"能否出台任何体制性改革措施,令人关注。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共第二十届三中全会。主要议程是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通常都在秋季举行。伦敦的独立经济研究机构“资本经济学”(Capital Economics)的中国经济部主任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对路透社表示,外界曾预计去年底会举行这次会议,但却被毫无解释地延期。他说: “我们应该在三中全会期间,对于(中国)领导层的中期改革优先事项有更好的了解。” 政治局会议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定调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低迷状态。曾占全国生产总值四分之一的房地产行业负债累累,成为家庭消费信心的主要障碍。本届三中全会,习近平领导的中共中央真的可能推出任何深化改革的措施吗?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央政治局30日的会议指出,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报道还指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不过,该报道同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然稳定。 上述政治局会议还谈到要采取新措施来解决长期的房地产危机,并暗示可能会实施降息。据新华社报道,会议强调,要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同时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美国彭博社指出,这是自2020年4月中国经济因疫情爆发而受到冲击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到相关政策工具。报道引述大华银行研究部门主管谢志明表示,政治局对房地产市场的措辞“表明我们可能在未来几个月,见证更多涉及需求方干预的措施”。 中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低迷状态,曾占全国生产总值四分之一的房地产行业负债累累,成为家庭消费信心的主要障碍。图为浙江杭州一处兴建中的住宅楼。(路透社图片) 学者:北京须纠正长期结构性失衡 回归市场机制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德森预测中心经济学家俞伟雄(William Yu)告诉本台:“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十分严重,主要就是过去一直过度重视投资,把资源从家庭转移到企业、政府身上。” 他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指出,中国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5%左右,而全世界普遍占比是20%;同时,家庭消费应占GDP 60-70% 左右,而没去在中国只占40%左右。投资太多的结果就是回报率越来越低,甚至是负数,这就导致债务上升。而中国的房地产现状,就是一个明显例证。 俞伟雄指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把长期结构性失衡的现象纠正过来,回归到市场机制:“中国可做的就是要想尽办法,让家庭可支配所得能够增加,有信心来消费。消费的结果就是企业的收入就会回稳,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俞伟雄认为,在一个正常的国家,政府应该透过实施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提供民众更多的社会保障措施等来提振消费。但中国当局长期以来的心态认为,投资是看得到的,而把资源归还给家庭,短期就无法看到明显效果,政府也无法主导掌控。而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政府还要接受经济下行的现实,这些都是北京不乐见的。 “今天中国还在讲,2024年经济要达到5%的成长。这就代表他们的想法根本还没有改变,对经济成长本质的认识还是不够透彻。” 俞伟雄说。 学者:期待户籍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 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兼中国项目协调人黄天磊则认为,中国官方和外界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我们可能觉得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但中国政府可能不觉得。他们觉得经济有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他们可能不觉得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有那么严重。” 黄天磊认为,三中全会虽然会讨论深化改革的问题,但更关注的应不是眼前的经济困境,而在于长期的体制性问题。从中国在疫情当中的刺激措施就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存在显著不同:“中国的政策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重供给,轻需求侧,这个也是导致现在经济不平衡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的原因。” 政治局会议为三中全会定调,关键两点避而不谈 资料图 他说,中国的这种政策导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于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对于低收入家庭、包括农民工的支持,政府迟迟不采取行动。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当局更把推动恢复内需从政策首位降到第三位,而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到首位。黄天磊认为,这是政策歧视(Policy Bias),但也和中国的税收制度有关系。 “中国的税收构成,其实大部分税收是收自于企业,而不是收自于个人。而像在美国和欧洲,其实大部分的税收是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和个人财富相关的税收。” 他说,这就导致中国当局更倾向于保护企业,就是要保护税源。而要改变这种情形,增加个人税收,首先就是要提升消费者收入。中国政府可能还要给居民、消费部门提供更多的投入,比如医疗、教育等。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政策工具,关键是是否有意愿使用。 他希望中国本届三中全会能够就户籍制度和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因为这两个问题是对未来中长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改革领域。而在财税体制当中,他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分配,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房地产危机发生的两年多来,体现得非常明显,就是地方上有非常多的责任,但没有相应的财税资源来满足它的支出需求。这也与中国的整个官僚体系有关系。” 学者:关键两点中共避而不谈 美国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清认为,中国的政治局会议就是在给本届三中全会定调子。但从新华社的报道来看,似乎看不到当局意识到经济正面临危机,报道中对于两个他认为的关键问题都避而不谈:“第一是市场经济,用市场来决定资源和效益的分配;第二,约束权力。” 李恒清表示,外商最大规模从中国撤资就是发生在2023年,即疫情封控之后。这就是因为他们都认识到,中国不是一个法制社会。而要想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在习近平的独裁统治之下又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说:“所以它说要提振信心,大家就是对你没信心。我想关键就在这儿,可是关键的东西它不做。”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召开 分析:为未来五至10年改革定调 已推迟近半年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定于今年7月召开。中国经济内外逆风加强之际,分析预计这次高层会议将为未来五至10年改革方向定调,在风险和机遇中寻求平衡。 星期二(4月30日)召开的中共政治局会议敲定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和主要议程,包括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按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惯例,中共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两次党代会之间,中央委员会一般召开七次全体会议;简称“三中全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通常在党代会隔年9月至12月召开,聚焦经济与改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都对中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备受外界关注。不过,原定去年下半年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迟迟没有音讯。 这次全会召开之际,中国经济正面临内外部强大逆风。周二的政治局会议承认,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等。 新加坡华侨银行亚洲地区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与过去五年相比,中国未来五年的变数要大得多。外有地缘政治风险,内部则要面对人口萎缩、经济转型和楼市下行等多重巨变。 他说:“决策层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梳理思路,以便为未来五至10年的改革方向定调,在化解风险和寻求机遇中取得平衡。”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议程为“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二十届三中全会则提出“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政治局会议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共和中国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会议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和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受访时分析,三中全会预计延续决策层当前发展经济的方向,在之前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而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官方今年3月在北京会见美国商界领袖时承诺,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并披露中国“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会议还要求结合楼市供求关系新变化,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谢栋铭解读,这些表述暗示中国在留有降准降息空间的同时,将解决楼市困境的抓手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消费需求刺激政策,也说明决策层正视问题,从解决市场痛点着手。” 人事问题也是三中全会的另一大看点。去年落马的中国前外长秦刚、前防长李尚福,以及火箭军原司令李玉超至今仍在中央委员名单中,三中全会预计将决定是否撤销他们的委员资格。 杨丹旭:三中全会终于要开了 时间:2024-05-01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外界等了近半年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终于有消息了。中共政治局星期二(4月30日)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党内重大会议。 虽然比以往来得晚,但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延续改革开放后数十年来的传统,聚焦备受瞩目的改革问题。 据新华社消息,三中全会的主要议程,除了中共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也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政治局会议形容,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并判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会议也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二十届三中全会延后到今年7月,意味着年底前不太可能再开四中全会了,本届中央委员会余下的几次全会预计都会顺延。这也表示,官方很可能已决定打破政治传统,让每两次党代会之间的中央全会从七次减少到六次成为一个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一般都会在全国代表大会隔年,召开当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 中共在2022年10月召开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原应在去年召开,拖到今年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官方需要更多时间协调和制定较大的改革方案。 3月底,中国官方在北京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对官方正在酝酿的改革做出过暗示。他在谈到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时说,“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 虽然没有具体阐明,但当时外界都认为,中国官方所说的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很可能就是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 如今三中全会的日子定下来,说明党内高级干部在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已经凝聚共识,就改革的目标、方向,以及基本方案达成了一致。 由于三中全会在中国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和曾经发挥过的重大影响力,历次会议都格外受关注,今年也不例外。 首先,来临的三中全会将是一次对过去10多年改革成效的归纳与总结。 2012年中国官方接掌后,中共在2013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制定了60条改革任务。 当时的这份决议,出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提法,包括定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会还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统筹推进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预计会为这些年来的改革进行盘点,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还做得不足。 其次,眼下的中国亟须一份能重振旗鼓的改革方案来注入信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通过已超过10年,中国面对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疫情后重振经济困难重重,房地产市场疲弱、地方财政困难、内需萎靡不振、市场预期偏弱,尤其是民营经济信心不足。近年来,围绕改革停滞,甚至是“开倒车”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外部环境也变得更严峻,中美关系螺旋式下滑的趋势短时间内缓和,但在科技卡脖子和脱钩断链上,中国面临的风险并没有缓解。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未来,也不像过去许多年那般乐观。 尽管与2013年相比,中国的经济已经站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中国也确实又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官方须要再次高举改革大旗,回应各种质疑,重树外界对中国将延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的信心。 再者,二十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方案,预计也会是一份统领未来10年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星期二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这次三中全会要讨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将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次会议预计将以中共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即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时间节点,出台一份全方位的改革方案;这个基调怎么定,影响深远。 任何重大的改革动作,都会牵扯到方方面面,动到不同人的利益。这份改革方案具体会有什么内容,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能切中要害?方案出台后能不能推进落实,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这得看高层的魄力和改革的决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认为两个多月后召开的三中全会,会像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带来路线上的根本改变,那可就是想多了。 事关三中全会 最新内幕流出 www.creaders.net | 2024-05-06 23:27:55 看中国  中共近日官宣报道,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20届三中会议,引外界聚焦。关于三中全会,外界有多种评论。   旅澳法学家、时常披露中共高层动向内幕的袁红冰教授透露,“其实,中共三中全会召开发出的一个潜在的警讯。就是习近平当局最终决定,要集中全部的政治经济统战的能量,推进同美国进行战略决战的基本国策。决战的战场就在台湾海峡,决战的时间节点就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的一至三年之内。   20届三中全会经过长时间的难产之后终于出生,这也说明在一个重大的政治抉择上,习近平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这是三中全会最终宣布召开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个所谓重大的政治抉择就是指,是否在20届三中全会上公开展开对江泽民复辟资本主义路线的揭露、批判和斗争,并且以三中全会决议的名义确立习近平挽救了中共党、国家和军队的历史地位。   另一种意见是由李强、李希、赵乐际、王沪宁、丁薛祥等多数政治局常委,他们认为当前台湾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危险,所以应当首先集中全部的国家能量,果断的以军事行动为主来解决台湾问题,然后再携胜利解决台湾问题之势,展开党内清算江泽民、甚至邓小平路线的斗争。   据中共体制内的良知人士透露和通报,中纪委书记李希还特别提出,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前,对江泽民和邓小平势力的清算,还是应当坚持只做不说,以清查权力腐败为主,不提政治问题这个原则。习近平主要是在这个重大的政治抉择上,长时间踌躇不决,才使中共三中全会一拖再拖。跟其它的什么要让彭丽媛当政治局委员等等这一系列的传言都没有关系。现在看来,尽管习近平从感情上是倾向于他的第一马屁精和宠臣蔡奇的观点,但是最终他还是接纳了政治局大多数常委的意见,中共的三中全会由此得以召开。” 習近平認慫 中國經濟深陷死循環 卓然 2024年05月08日 07:00:00 習近平仍沉迷於大國角力,寧可砸大錢造航母,也不願貼補即將破產的醫保,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自生自滅,哪有餘錢消費刺激內循環?(美聯社) 習近平仍沉迷於大國角力,寧可砸大錢造航母,也不願貼補即將破產的醫保,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自生自滅,哪有餘錢消費刺激內循環?(美聯社) 千呼萬喚,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終於姍姍來遲,醜媳婦躲不過見公婆。 按照中共黨政運作的內規,最高權力機構是五年一會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主要任務是聽取政府工作報告,選舉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任免國務院總理及各部委一把手等人事。更上一級為205名成員的中央委員會,每年舉行一次集會,換屆當年一中二中接連開會,五年合計開七次中全會,再上一級為25名政治局委員,每月月底一會,最高一級由七名常委組成,每週一會。 按成規,二十大後的三中全會應該在去年秋天舉行,卻不知因何緣故延宕超過半年,四月三十日習近平召集政治局會議,決議三中全會將在七月召開。由於鄧小平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重大決議,被視為改革開放的起身砲,此後四十年,三中全會便成為國際媒體觀察中共動向的風向標,特別是在經建及民生議題上更具有定錨的作用。 四月三十日的決議,透過黨媒官宣,在共產黨的傳統裡叫做吹風,也就是預告議題帶風向,提前調動黨內共識和積極性,為領導人的意志鋪墊氛圍。那麼習近平這次吹的風向又是什麼呢? 根據黨喉舌新華社通稿的說法,「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會議將「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特別是要加強推動長三角一體化云云。 那麼中國當前究竟面臨著什麼形勢呢?政治局定調如下所描述「重㸃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這和習近平一向高調所吹噓的「東升西降、風景獨好」之主旋律極不搭調,說明了習近平終於被迫承認,經濟失速的問題確實很棘手。 什麼問題呢?中國過去四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兩大法寶,一是土地收歸國有,壟斷一切生產資源,地方政府靠賣地吸乾老百姓荷包,投入大而無當基礎建設及供給過剩的房地產;二是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低價商品傾銷全世界。如今土地財政枯竭,大量失業的農民工回流農村,埋下了動亂的火種。 習近平的解決辦法就是大量舉債,大手筆印鈔,中國的廣義貨幣M2發行量已達304兆人民幣(約1370兆台幣),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和其GDP規模極不相稱,一旦房市崩盤、地方債爆雷,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災難。然而,習近平仍沉迷於大國角力,寧可砸大錢造航母,也不願貼補即將破產的醫保,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自生自滅,哪有餘錢消費刺激內循環? 最弱勢的總理李強像個小媳婦,拿不出解套方略,205名中央委員也高明不到哪裡去,一旦議而無果,對外擴張與對內鬥爭就是轉移人民內部矛盾的最佳選擇,習近平被迫認慫,以他的性格,必定反覆折騰,預告了他的第三任期,仍將深陷在經濟下行的死循環裡空轉。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