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學者有反駁也有擔憂 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95.51万亿 中国货币总量突破300万亿 新闻来源: 财经杂志/央视 于2024-04-14 9:35:52 大字阅读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3年11月以来,人民币存款增速已连续五个月下行;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余额304.8万亿元 文|《财经》记者 唐郡 编辑|张威 4月12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3月金融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3月新增信贷3.1万亿元,同比少增8000亿元;3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87万亿元,同比少增5142亿元。同时,信贷、社融增量均高于市场预测值。 “本次信贷同比大幅下滑,除了基数效应以外,也反映出实体融资需求依然较弱。”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亦撰文称,信贷需求恢复仍然不明显。 对于社融同比少增,林英奇表示,除了贷款影响,还由于政府债券同比少增1373亿元。“预计二季度政府债券发行有望提速,叠加信贷同比略有恢复,促进社融增速企稳。” 近期央行大力推动柜台债市场建设,支持居民和企业通过柜台渠道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品种。“预计未来随着企业和居民直接买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将高于信贷增速。”接近央行人士称。 值得注意的是,Wind(万得)数据显示,3月人民币存款增速为7.9%,为2019年2月以来新低。2023年11月以来,人民币存款增速已连续五个月下行。2024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24万亿元,同比少增4.15万亿元。 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环比下行0.4个百分点。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后,部分存款流向理财和债基有关。 信贷增长总体趋缓 数据显示,年初以来,信贷增长总体趋缓。 一季度新增信贷9.46万亿元,同比少增1.14万亿元。其中,3月新增信贷3.1万亿元,同比少增8000亿元。 截至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分别较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2.2个百分点。 从结构来看,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延续。 一季度居民贷款新增1.33万亿元,企业贷款新增7.77万亿元,企业仍是信贷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其中,3月居民贷款新增9406亿元,同比少增3041亿元;企业贷款新增2.34万亿元,同比少增3600亿元。 “居民贷款少增3041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少增1186亿元,主要由于居民消费信贷增长偏弱,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832亿元,主要由于房地产成交低迷拖累。”林英奇表示。 “从结构来看,居民贷款依然偏弱,居民购房意愿下滑对中长期居民贷款的影响还将持续;企业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同比转负,但考虑到重点领域贷款投放政策的驱动效果延续,未来基建、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景气度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明称。 央行2023年四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强调,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推进,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一方面,新动能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势趋缓。两相叠加,信贷总的增速可能较过去有所回落,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显著提升。 Recommended by 5 geheimen die een overnachting in het Plopsa Hotel onvergetelijk maken 5 geheimen die een overnachting in het Plopsa Hotel onvergetelijk maken Plopsahotel.be 如何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央行提出三个多看:一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二要多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三要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 数据显示,3月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均在3.7%左右,同比分别约下降0.2个和0.4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利率下行更多;从主要大行数据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同比增速大体保持在20%-30%,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社融增速有望逐步上行 信贷增速趋缓背景下,社融也出现同比少增。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61万亿元。其中,3月社融新增4.87万亿元,同比少增5142亿元。 截至3月末,社融存量为390.32万亿元,同比增长8.7%,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低位。 从结构上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净融资是拉动社融增长的主力,一季度二者分别增加9.11万亿元、1.36万亿元,均出现同比少增。 明明表示,这主要是受信贷增速放缓、政府债发行滞后、权益融资减缓等因素拖累。“考虑到二季度特别国债有望发行、地方债融资可能提速等因素积累,叠加基数影响,社融增速有望逐步上行。” 根据央行此前发布的《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5月1日起,个人和企业将可通过柜台渠道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品种,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对此,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在当前M2超过300万亿元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助于更有针对性满足不同特点的融资需求、缩短融资链条、提升融资效率、优化融资结构。“央行大力推动银行发展柜台债券业务,预计未来随着企业和居民直接买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将高于信贷增速。” 此外,近期市场热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话题。从历史来看,央行曾在1997年尝试国债买卖操作,但受限于市场深度、广度不足,很快便中止。多年来,中国国债市场有了持续、长足发展,为央行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条件。 据权威专家分析,未来央行可能将买卖国债纳入政策工具储备,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但货币金融条件总体仍将维持合理适度,这与欧美正常货币政策用尽、被迫大量购买国债等行为有根本区别。 存款增速连续五个月下行 信贷、社融双双少增,货币扩张速度亦有所放缓。 截至3月末,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M1(狭义货币)余额68.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 其中,M2增速为2021年四季度以来新低,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M2从疫情应对的高增长状态适度回落,是合理和正常的。”前述接近央行人士称,“这反映出银行资产扩张、创造货币的行为在向着更加稳健、均衡、可持续的轨道靠拢,也与经济回升向好背景下,资金周转循环趋于活化、沉淀空转有所缓解有关。” 林英奇称,年初以来M2增速放缓较为明显,主要由于债市利率下行,理财和债基表现较好,叠加去年底存款降息后收益下降,部分存款流向理财和债基。 明明亦表示,季末月往往是理财资金向存款转移的时点,然而今年3月理财资金回表强度不及近年同期,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后,货币扩张节奏趋缓。 Wind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以来,人民币存款增速已连续五个月下滑。截至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95.51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创2019年2月以来新低。 2024年3月,人民币存款新增4.8万亿元,同比少增9100亿元。其中,3月居民存款新增4.8万亿元,同比少增774亿元;企业存款新增2.07万亿元,同比少增5330亿元。 “打击‘资金空转’背景下,大企业信贷资金套利情况减少,也使得M2增速下行。”林英奇称。 衡量货币活化程度的M2-M1剪刀差(M2增速与M1增速的差值)亦有所回落。截至3月末,M2-M1剪刀差为7.2%,较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3个和0.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3月末M2首次突破300万亿元,此前已引发一定关注。 对此,前述接近央行人士称,M2总量突破300万亿元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充分有力的。“巨额的存量资源掌握在企业和居民手上,为促进投资、消费和整个宏观经济恢复向好奠定了基础。”该人士称,也要看到,金融总量的规模确实已经不小,随着经济恢复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进一步培育,存量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显著提升,有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平衡。 我国货币总量突破300万亿元 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经济学家详细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也就是常说的M2的余额突破了300万亿元。针对300万亿元的货币总量,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中国货币超发的结果,未来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多家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先来看看他们的观点。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称:“我国并不存在货币超发问题。一些人仍然将货币等同于现金,简单地认为货币是央行印发的,是央行的负债,并不准确。在我国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而不是中央银行的现金投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我们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大水漫灌,所以这些年我们看到,整体的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实体经济的需求还是相匹配的。” 要看货币是否存在“超发”,还要看通货膨胀率,也就是看物价水平。过去10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常年徘徊在2%—3%之间,尤其是最近3年,已经持续在2%以下的水平。从未来的趋势看,也不会引发通胀。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称:“尽管300万亿元的M2规模很大,但在我国不会因此引发高通胀的现象。我们宏观调控一个重点就是要管住货币总闸门,严防货币超发引发高通胀。当前物价水平偏低的背景下,政策面的重点是在强调将M2增速控制在实际经济增速和目标物价涨幅之和的附近,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称:“这种通货膨胀的状况在中国显然没有出现,我们目前的物价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目前总体向好,估计全年可能也不过就是1%多一点,明显低于国家所确定的3%这个目标。” 什么是广义货币? 在采访中,这些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中国货币没有超发、没有大水漫灌。那这300万亿元的规模意味着什么呢?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呢? 要想读懂这300万亿元,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广义货币(M2)。简单说,广义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以及居民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供应量。而这其中,居民和企业的各类存款占到了绝大多数。 广义货币中占大头的是存款,而存款和贷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货币总量增加的背后是经济规模的扩张。 Recommended by 5 geheimen die een overnachting in het Plopsa Hotel onvergetelijk maken 5 geheimen die een overnachting in het Plopsa Hotel onvergetelijk maken Plopsahotel.be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称:“比如一个企业它在银行取得了贷款,它或者拿这个贷款进行经营,最终会转化成企业的职工收入,转化成存款。如果它进行投资,这些钱转成其他企业,也就是销售设备材料的企业的存款。因此,各类贷款的增加就会推动存款的同步上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因此在整个信贷投放、信用扩大过程中,肯定会在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导致货币总量规模的扩大。这也反映出了我们整个经济更加聚焦实体经济领域。” 归根到底,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应的是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126万亿元,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广义货币(M2)突破300万亿元,只是M2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基础上突破了某一个整数点,并不表明货币政策发生转向,也不是货币供应量过多,无需过度关注。” 如何用好这300万亿元? 300万亿元的货币总量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未来,如何更好地用好新增的货币供应和提升存量货币的使用质效呢?大家一致的答案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称:“要把新增的货币供应量或者新增的贷款重点引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环节和薄弱领域,可以看到,央行近期设立了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就是引导商业银行把资金更多流向这些领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称:“M2会通过各类资产去发挥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跟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比如小微、绿色、科创相关的贷款增速是比较高的,普惠贷款的余额是在持续上升的,同比增速在25%以上,是比较高的。” 专家表示,确实过去一段时间存在着一些贷款效率比较低、沉淀的现象。接下来,要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引导下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好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要进一步盘活信贷资源,特别是过去对于一些房地产、融资平台信贷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信贷的投放结构,把这个资源盘活以后,投到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而更好地提高信贷质效。” 耶倫會李強發出合作訊號 中美工作組將談產能過剩 美國財長耶倫表示,中美關係過去一年得以更穩定地立足,但這不意味著忽略分歧,或避免艱難的對話。李強則強調以市場眼光看待產能問題。 China, Beijing | Li Qiang empfängt Janet Yellen 耶倫:分歧中合作 李強:希望中美做夥伴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財長耶倫周日在北京與中國總理李強會晤,發出在分歧中合作的訊號。 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耶倫向李強表示:「儘管還有更多要做的,我相信,過去一年,我們的雙邊關係得以更穩定地立足。」 「這不意味著忽略我們的分歧,或避免艱難的對話」,她說道。「這意味著明白只有開誠布公地相互溝通,我們才能取得進展。」 李強:客觀看待產能問題 李強表示,媒體對耶倫訪華的興趣顯示外界對於美中關係發展也抱有期望。 他在歡迎耶倫時表示,中方希望中美做夥伴而不是對手。 據中國官方新華社消息,李強表示,要從經濟規律出發看待產能問題。他說,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將對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特別是在新興工業領域如電動汽車和光伏電池板,華盛頓擔憂中國政府補貼造成產能過剩,導致產品以壓低的價格傾銷國外,從而影響其它國家的競爭者。 李強還表示,希望美方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不把經貿問題泛安全化。 China, Beijing | Li Qiang empfängt Janet Yellen 耶倫、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4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總理李強會晤 中美工作組將磋商更平衡的經濟增長、有組織犯罪洗錢 周六,耶倫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在廣州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談之後,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稱,美中雙方同意就更平衡的經濟增長進行「密切交流」。 兩國現有的一個工作組將進行相關討論。這意味著,雙方將可以討論美國所關切的產能過剩問題。 耶倫表示,她希望通過這一平台推動平等的競爭條件,以保護美國工人和商家的利益。 周六,美國財政部一名高級官員向媒體表示,華盛頓認為,家庭消費應當佔到中國經濟的更大部分。 此外,雙方還同意就打擊洗錢展開交流。雙方將在另一現有的工作組啟動相關對話,以合作打擊洗錢。目的是切斷販毒等有組織犯罪的資金通路。 「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我們對本國和世界有義務負責任地管理複雜的雙邊關係並相互合作,在應對迫切全球挑戰上展現領導力」,耶倫說道。 China, Beijing | Li Qiang empfängt Janet Yellen 耶倫:重要的是開誠布公地溝通 周日,耶倫也與北京市長殷勇舉行會晤,表示地方政府無論在促進消費還是應對過度投資方面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她補充說,北京有特別的重要性。 「我相信,要理解中國的經濟及其未來,與地方政府合作十分關鍵|,耶倫表示。 周日晚些時候,耶倫與北京大學師生見面。耶倫向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們表示,她非常希望聽到他們對於」當今政策決策潛在的長期影響「的視角。 (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音頻影片 何立峰會見耶倫 他們談了些什麼? 日期 07.04.2024 主題 中美關係 關鍵詞 耶倫, 李強, 產能過剩, 中美, 公平競爭, 洗錢 何立峰会见耶伦 他们谈了些什么? 播放视频1:44 min 周五(4月5日)下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广州会见到访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会谈中,何立峰主推互利共赢,耶伦则提及产能过剩以及国家安全。 葉倫會李強 稱美中需要「艱難」對話 2024/4/7 12:27(4/7 13:52 更新)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左)7日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右)會談。(路透社) (中央社台北7日電)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今天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談。葉倫表示,過去一年的艱難對話有助兩國關係更加穩定;她並提出控制中國工廠產能過剩的主張。 路透社報導,葉倫(Janet Yellen)上午在與李強會面的開場發言中表示,「雖然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相信,在過去一年中,我們雙方的關係已經建立在更穩定的基礎上。這並不意味忽略雙方分歧或避免艱難的對話,而是代表我們必須明白,只有直接、坦率地溝通,雙方才能取得進展」。 葉倫還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中有責任對自己的國家和世界負責地管控複雜的雙邊關係,在應對緊迫的全球挑戰時進行合作,並發揮領導作用。她也向李強提出控制中國工廠產能過剩的主張。 李強則回應,兩國需要互相尊重,應該成為夥伴而非對手,並表示葉倫此行取得「建設性進展」。 4至9日訪問中國的葉倫將中國電動車、太陽能板和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生產過剩作為此次訪問焦點。她昨天在廣州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時,雙方同意針對全球經濟平衡增長等議題展開對話。 不過,報導指出,葉倫訪中期間,中國官媒持續反駁產能過剩的言論。新華社5日發表英文社論說,葉倫大肆宣揚中國清潔能源領域產能過剩,是為美國保護主義製造藉口,打壓中國電動車相關產業無助於美國自身發展,期待葉倫訪中期間能取得更多進展,打破互利合作障礙。(編輯:廖文綺/周慧盈)1130407 #中國#李強#葉倫#美國 延伸閱讀 李強見葉倫:盼中美做夥伴而非對手 美財長面告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將有重大後果 葉倫見美商界代表 反對脫鉤關切中國產能過剩 中國產能過剩招致批評 謝鋒:這是個偽命題 中國產能過剩?學者有反駁也有擔憂 2024/4/7 13:55(4/7 14:01 更新) 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23年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尤以新能源汽車的迅速發展和低價讓外國感受到威脅,歐洲即發起有關補貼情況的調查,美國財長葉倫4月訪中也點名關注中國電動車行業。圖為上海萬象城內展示多品牌的電動車,是現今中國大型商場常見的景象。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攝 113年4月7日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7日電)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引發關注。有學者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解讀,以全球市場來看,中國沒有過剩的問題;也有學者分析,在美國製造業回流的情況下,全球生產者的競爭正在加劇。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正在訪問中國,議題之一是關切中國產能過剩,向全球輸出低價商品,影響全球經濟。她在前往中國途中受訪時,曾點名中國針對涉美電動車等關鍵產品的扶持行為,表示要保護美國清潔能源產業不受中國投資和產能過剩影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告訴中央社記者,嚴格意義上來說,「所有有出口的產業都可能是國內的過剩」。但他認為當前重點不在於定義,而是產品和影響,關鍵就是現在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政府補貼只是一個他們給中國的標籤,因為美國政府自己也有補貼」。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年增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 屠新泉說,現在歐美關切的產能過剩,主要針對汽車。汽車產業對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都很重要,因為從製造業的角度來講,汽車產業是最大的一個產業,而全球主要是幾家公司在掌握。 他強調,中國目前對歐洲、東南亞的電動車出口價格高於國內售價,不構成傾銷,即使如此,在海外仍頗具價格競爭力。當前中國電動車對美國只有極少量的出口,美方的「大動作」是預防性行動,為接下來採取措施做準備。 他認為,放在全球對環保產業和新能源的需求來說,如果都淘汰傳統燃油車,當前的綠色能源汽車不但沒有過剩,還遠遠不足。「從注重環境議題的角度來講,中國做的都是好事。但是從產業界的角度來講,就變得不一樣。」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退休教授孫立平今天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則是從全球供應鏈轉變的角度,認為當前產能過剩的問題十分複雜。 他表示,當前供應鏈重組,除了東協、印度、墨西哥都是「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供應鏈理念下的受益者,美國製造業也有明顯的回流和重建。 文章說,2023年美國的製造業投資規模已經達到了2010年的3倍,而且這個數據還在持續上升。有人估計,到2025年,將有84%的美國企業部分或全部回流其製造業務。這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全球供應商更激烈地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 他指出,中國在1997年就告別短缺經濟,進入過剩經濟時代。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等於拓展了河道疏通原本的過剩。現在看,「這條新挖掘的河道在開始淤塞」。即使在中國國內,各行各業的「過剩」也使得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企業都在叫苦。 孫立平說,原有的產能在繼續噴湧,新的產能在不斷加入,於是,在本來就是過剩的背景下,整個世界的整體供給能力迅速增加。他認為從歷史上看,產能過剩會引發衝突和戰爭,未來免不了會有一場暴風雨,但需要守護的是,「經濟問題用經濟手段解決,利益問題用妥協方式化解」。(編輯:陳鎧妤) 中國產能過剩招致批評 謝鋒:這是個偽命題 2024/4/6 11:54(4/7 13:53 更新)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中國產能過剩危及全球供需平衡,不過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接受媒體專訪表示,質疑中國產能過剩「這是一個偽命題」,並說從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5日於官網刊登專訪謝鋒全文。 因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指示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擺脫當前中國經濟疲態,於是中國不再大舉生產鋼鐵或興建大樓,而是大量生產電動車、電池,發展生物製造及無人機的「低空經濟」,造成產能過剩導致全球供需失衡。 不過謝鋒告訴新聞週刊,有些人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這是一個偽命題,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尤其發展中國家能否從發展優質產能受益,是人類良知與能力的考驗。 對於各方質疑,中國補貼保護新能源產業,他說絕非如此,中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全靠全球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創新優勢和經得起考驗的品質。 謝鋒指出,人們應該擔心的,不是中國經濟會不會「見頂」,而是會不會錯過「中國機會」的大餅;不是中國經濟會不會「崩潰」,而是「脫鉤斷鏈」阻礙全球經濟復甦、地緣政治衝突,顛覆持續80多年的世界和平。 至於新質生產力是否有助於改善中美經貿關係,謝鋒表示,資本「用腳投票」,美國等若干有遠見的企業家已敏銳感知這百年難得的歷史機遇,正聞風而動。 他說,開放應該雙向互惠,不是某個國家的獨角戲,而是各國的大合唱,以「小院高牆」和「脫鉤斷鍊」打壓別國具有競爭力的平台和產能,壟斷全球創新資源,勢必加劇技術鴻溝,阻礙世界發展。 此外,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於出訪前曾表示,中國在電動車等行業的廉價出口商品激增,可能引發供應過剩,並且損害其他國家經濟。 她說,中國政府過去對鋼鐵和鋁等產業的支持,已「導致嚴重的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而中國企業希望以低價將商品出口海外」,「如今,我們看到太陽能、電動車和鋰離子電池等『新』行業產能過剩」。(編輯:曹宇帆/吳柏緯)1130406 中國學者稱產能過剩原因多 未來仍會持續數年 2024/4/5 17:01(4/6 13:00 更新) 3月14日中國長春一汽的車用電池廠工人正在測試電池。(中新社提供)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5日電)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之際,「中國產能過剩」再次受到關注。有上海學者認為,這個現象的背後,與疫情導致全球貿易結構失衡、各國追求供應鏈安全等有關,相關現象還會持續幾年。 中國產能過剩將影響全球經濟 葉倫訪中高度關切 上海市國際貿易學會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黃建忠告訴中央社記者,「中國產能過剩」在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不確定下被凸顯,表現為產能較為集中,譬如中國製造業占全球約30%的比重,特別是鋼鐵、新能源車、太陽能產品和鋰電池等產品生產能力高。 他說,不久前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做第9輪審議,審議報告中也提到,最近這3年中國產業補貼的數量比起前3年大量增加。在疫情衝擊下,中國政府為了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確實有增加補貼。 但他認為,政府補貼只是產能過剩的因素之一,未必是關鍵。 其他因素還有,2020年,也就是COVID-19疫情第一年,中國加強封控並迅速復工,在當時海外疫情嚴重之際,填補了世界一些停擺產能的空白。等到疫後國外產能恢復,就會遇到市場被占的壓力。他表示,這種結構性的失衡肯定存在。 黃建忠說,加上近年各國都更重視「供應鏈安全」,面對歐美在生產上提出的「友岸外包」,中國同樣也會想確保更多產能,確保自己供應鏈的穩定安全。過去透過外貿解決供需的安排被打亂,中國自己的供給能力增強了;另一方面,對外國來說,新的供應鏈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之前,成本一定會較高,跟中國的低價產品一對比,成本又更高。 他認為,這個現象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可能要兩、三年。如果世界經濟恢復正常成長,發展中經濟體對基礎設施建設等仍有大量未滿足的需求,中國產能過剩及產品低價輸出問題可以獲得一部分緩解。但是各國追求供應鏈安全導致的矛盾,一時難解決。 另一名不願具名的學者說,產能過剩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企業自身盲目跟風生產,導致價格下跌,這種情況通常依靠市場自發調節即可消除。另一種是政府重點扶持某些產業,由於補貼的存在,企業在過剩情況下還捨不得退出,問題解決起來更難。 他表示,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所謂「國內過剩」的產品只要能找到海外買家,基本上仍算是自由市場經濟。關鍵仍在於由政府補貼帶來的過剩產品出口,此時外國企業和政府都有正當理由可以反對,即反傾銷與反補貼。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去年12月訪問北京期間,就提出中國生產過剩可能帶來衝擊,行前更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是否涉及政府不當補貼立案調查。 葉倫(Janet Yellen)近日也表示,美國政府認真地看待中國針對涉美電動車等關鍵產品供應鏈的扶持行為,不排除採取額外措施,以保護美國清潔能源產業免受中國投資和產能過剩的影響。(編輯:吳柏緯)1130405 #中國#葉倫 延伸閱讀 中國產能過剩大量輸出汽車家電等商品 與美歐恐再陷貿易緊張 智庫:中國重演產能過剩倒灌全球 恐升高貿易對抗 學者:當前中國產能過剩 擾動國際經貿不同以往 華府關切中國產能過剩 警告不會任由北京用傾銷解決問題 葉倫見美商界代表 反對脫鉤關切中國產能過剩 德國總理蕭茲將訪中 企業界高層隨行 2024/4/5 15:25(4/5 16:45 更新) 德國總理蕭茲。(路透社) (中央社台北5日電)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預計本月稍晚訪中,隨行包括德國頂尖企業如西門子(Siemens)和BMW等高層,凸顯柏林雖致力於布局全球分散風險,依然得仰賴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國。 路透社4日報導,下週末啟程的訪中行企業高層雲集,當中包括德國電機龍頭西門子執行長博樂仁(Roland Busch),他身兼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sia-Pacific Committee of German Business)主席。 知名車商賓士(Mercedes-Benz)證實,執行長康林松(Ola Kallenius)將隨蕭茲出訪。賓士的兩大股東分別是中國北京汽車集團,以及浙江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 隨團的還包括BMW執行長齊普策(Oliver Zipse)和拜耳執行長安德森(Bill Anderson),以及德國工業巨擘蒂森克虜伯集團(Thyssenkrupp)執行長羅培茲(Miguel Lopez)。 化工與製藥大廠默克集團(Merck)表示,執行長葛麗鶴(Belen Garijo)也不會缺席。報導說,訪團名單還沒確定,仍有可能增減。 這是去年夏天德國制訂對中新戰略以來蕭茲首次訪中。德國新戰略強調「去風險」以減少對中國經濟曝險,不過執行的具體措施和具約束力的規範條文,卻是界定模糊。 歷來德國總理的重要出訪通常由高層企業訪團陪同,而這份訪中的隨團企業界名單,凸顯中國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 報導說,對於德國產業界尤其是車商而言,中國仍格外重要,德國的車商與中國的合作夥伴,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就是中國,共建數家合資企業。 去年德國對中國直接投資達創紀錄的119億歐元(約新台幣4131億元),凸顯德國業者仍持續注資於柏林當局視為制度性競爭對手的國家。(編輯:曹宇帆/吳柏緯)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