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2024
何時灰轉紅?新政府升級防禦能力的時機已極有限
讚 227
鄭政秉 2024年03月03日 07:00:00
被視為「鐵票部隊」的黃復興黨部,今天(6日)遭黨主席朱立倫宣布,裁併至各縣市黨部。圖為黃復興黨部成立67周年會慶。(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被視為「鐵票部隊」的黃復興黨部,今天(6日)遭黨主席朱立倫宣布,裁併至各縣市黨部。圖為黃復興黨部成立67周年會慶。(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被稱作國民黨「鐵票部隊」的黃復興黨部,今天(6日)遭黨主席朱立倫宣布裁併至各縣市黨部,掀起黃復興黨員對朱的痛批辱罵。不過,即便軍系成員強力反彈,但因黃復興裁併一事討論已久,歷任黨主席均因忌憚選票而不敢出手,既然朱敢承擔罵名、揮刀整頓,今天出席的中常委也都願意成全。此外,即便黃復興併入地方黨部,軍系幹部的薪資並不會受影響,因此各區主委及主任都對改革樂觀其成。
吸年輕選票藍營組織內造 「鐵票部隊」黃復興黨部裁併
在2024總統大選慘敗後,國民黨內隨即掀起一股檢討聲浪,要求黨中央調整未來方針及立場,因應台灣選票年輕化的趨勢。為求藍營組織內造化、年輕化及輕量化,朱立倫宣布將「守舊勢力」黃復興黨部裁併至各縣市黨部,成立「退伍軍人服務工作委員會」,又稱黃復興委員會,保留原幹部的薪資和職位,讓黨務體系整併為一體,將黨權收攏回歸黨主席手中。
國民黨為吸引年輕選票,藍營組織內造化,擬裁併黃復興整併至各縣市黨部。圖為黃復興黨部舉辦127周年黨慶暨「同舟大會師」活動。(資料照片/楊約翰、陳愷巨攝)
然而,當朱立倫在中常會宣布此消息後,立刻引起黃復興黨部成員及部分黨員怒火。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在臉書上痛批,黨中央決定採取「親美遠中」路線,黃復興就注定走入歷史,根本是「炎黃子孫已成空,復興中華一場夢」。而黃復興黨部前主委臧幼俠也在藍營群組大罵,朱根本沒資格決定黃復興的去留,「當初蔣中正宣布裁軍時社會流行的口號,『老蔣不要,老毛要』,如今也可能變成這種狀況!」
「換柱」引黃復興系統不滿 裁併後朱連任黨主席動向關注
一位黃復興系統的黨部主任分析,為何黃復興黨員會對朱立倫特別不滿,主因是朱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發生「換柱」事件,得罪國民黨「基本教義」的軍系成員,因此,雖然黃復興裁撤已不是新話題,但由朱宣布此事就是火上澆油,「朱立倫既然敢宣布此事,應該是做好不連任黨主席的心理準備了。」
這位主任說道,朱立倫承諾會把黃復興黨部的人員併到各縣市區黨部,幹部的薪資並不會變動,後續可以觀察幹部的薪水到底是誰發放,朱有可能會「甩鍋」給地方黨部主委負責籌措,以減輕黨中央人事費用的負擔。他也質疑,當黃復興各分支黨部併入地方黨部後,會不會出現地方黨部主委忌憚軍系選票,不敢對退伍軍人小組指手畫腳,出現黨部主委被架空的狀況,有待後續觀察。
一位黨內人士則指出,黃復興黨部裁撤討論已久,每任黨主席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但選舉時這些鐵票必不可少,導致大家都不敢隨意出手,「朱立倫敢直面問題並解決,已經算是勇氣可嘉。」他表示,朱在黨內會議宣布此事時,黨務高層都感到非常意外,問朱若明年要尋求黨主席連任,不會擔心影響選票嗎?朱卻反問,「難道這樣就不改革了嗎?」最終與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討論後,今天在中常會上正式宣布。
黃復興黨部裁撤討論已久,朱立倫最終與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上圖)討論後,今在中常會上正式宣布。(陳愷巨、蔣銀珊攝)
(延伸閱讀:裁併「黨中之黨」黃復興黨部 朱立倫喊:爭取新世代支持)
裁併黃復興「樂觀其成」 黃國園主委:全力配合
該黨內人士表示,朱立倫在中常會上宣布後,由於大家都沉浸在華夏二等獎章的歡樂氣氛跟成立「數位青年部」的未來目標之中,對裁撤黃復興一事並沒有發表意見,提案順利在中常會上通過。他強調,大家對黃復興必須走入歷史的看法一致,既然朱願意提出,今日出席的中常委也就願意成全。
同屬黃復興體系的黃國園黨部主委蔡忠誠指出,時代的變革及政治現實不容忽視,朱立倫為求改革進步而裁併黃復興,他樂觀其成,「黃國園絕對不想,也不會成為國民黨改革的絆腳石!」蔡表示,平常黨中央跟市黨部有什麼要求,黃國園都全力配合,即便未來與市黨部合併,相信在作業上不會出現太多問題。
同屬黃復興體系的黃國園黨部主委蔡忠誠,支持朱立倫為求改革進步,裁併黃復興,他表達樂觀其成,全力配合。(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現在已經不是20年前的軍人體系,軍隊國家化後,軍人效忠的對象不再是國民黨,而是中華民國。」蔡忠誠坦言,國民黨針對退伍軍人的吸收力減弱是事實,但老兵及軍眷依然是國民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黨中央能正視並妥善安排大家的後續,尊重這些老黨員。
蔡忠誠認為,老兵及軍眷仍是國民黨不可或缺一部分,黨中央應正視並妥善安排後續,圖為黃復興黨部舉辦127周年黨慶暨「同舟大會師」活動。(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蔡忠誠說,黨部今早接到很多黨員的電話,大家都痛批朱立倫忘恩負義,拋下他們這些在選戰前線打仗、出錢出力的功臣,準備集結向黨中央抗議。他認為,這些黨員一心一意的為黨付出,會有怨言是很正常的,但改革勢在必行,因此他請黨工們接電話時儘量安撫黨員的情緒,讓他們得到抒發跟該有的尊重。
「但在朱立倫今天正式宣布前,我們並沒有接到任何消息,有種被突襲的突兀感。」蔡忠誠表示,在朱定調裁併黃復興黨部之後,黨中央並沒有發出正式公文或後續安排,大家都擔心會失業,希望黨中央盡速擬定後續整併的方案,「畢竟這次張善政當選桃園市長,2024選戰桃園六席立委全壘打,黃國園的黨員功不可沒,希望黨中央不要忘記大家的付出。」
國民黨困境──拋不下「馬英九兩岸路線」
簡澤偉 2024年03月04日 07:00:00
王滬寧政協報告 提兩岸融合發展
僅44字回顧 未展望涉台工作
04:102024/03/05 旺報 朱紹聖 、北京
大陸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4日正式開幕,負責對台政策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工作報告》中,涉台內容提及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及打造共同市場。(中新社)
大陸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4日正式開幕,負責對台政策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工作報告》中,涉台內容提及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及打造共同市場。就在台灣總統大選後,兩岸關係因陸船翻覆案陷入紛擾之際,北京此刻提出助推兩岸融合發展,顯見「交流」仍是其對台政策主旋律。
大陸全國政協會議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王滬寧代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做《工作報告》。其中,涉台部分僅就2023年的工作內容,提及「圍繞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等協商建言,舉辦第6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助推兩岸融合發展」;但在2024年的主要任務中未見台灣議題。
與此同時,針對港澳事務方面,王滬寧也僅提「圍繞促進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開展調研,組織深化港澳與內地交流合作專題視察,完善聯繫港澳委員工作機制」。
去年汪洋發表全國政協主席任內最後一次《工作報告》時,對台灣事務提及包括「參與舉辦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和海峽論壇、兩岸基層治理論壇等,加強與台灣有關黨派團體、人士聯繫」,及「針對美歐炮製涉台、涉港、涉疆法案和裴洛西訪台等發表嚴正聲明」。此次王滬寧的說法,明顯較汪洋柔性。
此次兩會期間,除5日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會再下團組對台喊話值得關注。雖自2020年起,習下團組皆未提台灣,但2015至2019年間,習近平曾三度談及台灣議題。
2015年習到民革、台盟界別,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不牢,地動山搖」;2016年到上海代表團,指出對台大政方針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前兩次的背景皆是預見民進黨即將上台。最近一次則是2019年到福建代表團,表示兩岸要應通盡通,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何時灰轉紅?新政府升級防禦能力的時機已極有限
讚 227
鄭政秉 2024年03月03日 07:00:00
中共的灰色地帶戰術急速擴大,表示奪台的行動已日趨急迫。(美聯社)
一、中共灰色戰區急遽擴大
2024勝選之後,中共灰色地帶戰術急遽擴大,諾魯斷交、M503航線南移,到金門撞船侵入我禁航區等,都表明不僅到520就職典禮前都不得安寧,未來十年,台灣隨時可能被中共入侵。因此對新政府而言,如何在險惡的戰爭威脅下,保住台灣的命脈和國家的存活才是最需費盡心思。
當台海情勢如此惡劣時,台灣內部因應被侵吞的氛圍並未轉趨積極,多數國人覺得對中表達善意、依靠美國或等待中共自亂就可避戰,彷彿台海之戰仍遠在天邊。這些心態最是令國際人士費解。
借鑑晚進那些能夠以小搏大的小國的作為,台灣當前的應戰及備戰真的要大幅提升。事實上,台灣的備戰虛弱,就是在「誘敵」,就是在「自殺」(均為美前防長之用語)。雖然自古台灣易守難攻,中共至今攻台之實力仍未充足,但台灣備戰之渙散,中共正在測試如何無需備齊兵力就可快速拿下台灣。
二、台海局勢急速惡化下的台灣應戰心態
相較於2020年中共回收香港,2022年普丁出兵烏克蘭,2023年哈瑪斯奇襲以色列,2024年之後的全球情勢將更加動盪。而全球目前最一致的預測是,台海將是下一個戰爭的爆發點。這可以從四個趨勢得到相互增強的證實。
1、習近平高漲的野心;2、中共急速擴張的軍力和軍工產業(例如,六艘航母在望);3、邪惡軸心國(中、俄、朝、伊)在全球衝突中展現出更密切的連動關係;4、晚近中共急速下降的經濟已危及習近平的統治地位,出兵台灣,可以穩住其政權。
台灣的臨戰危機,顯現在這二年美國正不斷加碼對台的佈局及軍援,例如,美軍增設菲律賓靠近台灣的四個軍事基地;美國核子潛艇及B52轟炸機分別進駐東亞;美國將大量的軍事庫存油量移存到菲律賓;美軍增派更多的軍事顧問至台灣協訓台軍。又如,美國會在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中,直接無償軍援台灣100億美元,隨即運送在烏克蘭立大功的刺針飛彈和標槍飛彈至台。再如,美售於台灣新型之佈雷武器,贈送台灣軍方八萬套戰鬥個裝及千挺現役M240機槍等。
這些實際作戰基地及武器的增援,表示美國領袖們並不只是口頭警告台灣,而是預估真實戰爭很可能發生。但是台灣國內當前呈現的戰爭觀卻和國際的判斷大異其趣。
首先,七十餘年的和平,造成幾乎所有台灣人均欠缺戰爭之經驗和意識。其次,中共統戰之成功,使得多數的藍白群眾相信中共出兵台灣只是針對台獨,而和多數台灣人無關。第三,多數的綠營群眾相信美軍無限強,中共只是義和團,中共攻台必遭美軍痛擊,而台軍是否夠強無關宏旨。第四,前任的本土政府無法有效掌控軍隊和國安系統(前美AIT主席卜睿哲之言),面對戰爭的策略主以安民心,安社會,安經濟為主;至於直面戰爭及克服國防羸弱是執政菁英們的禁忌話題。因此本土派在另類認知強化下,也以台式義和團因應戰爭。
台灣不只賴清德520就職前不得安寧,未來十年,台灣隨時可能被中共入侵。(中國海警登上「初日號」旅遊船檢查/讀者提供)
三、效法以小博大之諸小國
面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台灣卻充滿了事不關己,或者敗戰求和的氛圍。見諸西藏、新疆的經驗,台灣被統一之後遭逢的將不是香港模式,而是史達林的集中營模式(請見拙作「2033年台灣很可能已是新古拉格群島」)。為了免於台灣被消滅,國家被征服,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火速地建立強悍的軍力和必勝的信心。尤應該積極學習芬蘭、瑞典、瑞士、以色列和烏克蘭等小國的應戰警覺及勝戰策略,從實力之快速提升,迅速翻轉台灣人多數畏戰、避戰、敗戰、投降和他人為我而戰的集體心態。
芬蘭和瑞典眼前並沒有立即被入侵的危險,但當普丁出兵烏克蘭後,兩國馬上放棄維持了百年的中立國地位,火速申請加入北約組織,以避免俄羅斯入侵。這種對自己國家危機的警覺及行動,遠遠不是當前的台灣可以類比的。
瑞士和芬蘭周邊強敵環視,敵國長期垂延。他們深知除了自身軍力強大之外,將難以避免被滅國之厄運。這兩國都將精實軍隊的建立當作國家的首要事務。雖然過去幾十年都未遭逢入侵,但仍備齊精實部隊和隨時進入戰鬥狀態的民兵;不僅平日廣修防禦工事,而且都有規律的戰爭演訓。由於強悍精實的國防戰力,芬蘭在1940年代的「冬季戰爭」和「繼續戰爭」中都重創俄羅斯。瑞士強大的防禦工事和捍衛決心,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放棄進攻瑞士之計畫。
以色列在去年被哈瑪斯無預警之下發動攻擊,死傷甚衆。但是他們數天内就完成全國兵力的總動員並對哈瑪斯發起驚天動地的反擊。以色列驍勇善戰的軍事能力全球皆知,但在建國初期國家仍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多次聯合入侵。以色列直到1973年「贖罪日戰爭」後,才完全佔據了生存上的優勢。這都必須歸功於以色列全國求勝的決心和國防上的不斷提升。
以上這諸國家都是富裕和進步的小國,地理面積和台灣相當、人口卻都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他們和西方都擁有共同價值觀,但除了以色列有美國的強力軍援之外,芬蘭及瑞士都只有自己可以依靠。台灣已逐漸步入和他們一樣的富裕和進步,但是我們如今所遭受的生存威脅卻是他們的數十倍,但台灣的軍事防禦能力和全民抗敵意志,恐怕都不及他們的五分之一。
有人說這些小國們現在卓越的國防體系乃是經過戰爭歷史的不斷洗煉,而台灣國家形成未久,又久居安逸,恐怕完全模仿這些刺蝟小國,那我們是否可以來學習最近成功抵擋俄羅斯入侵的另一個小國 —烏克蘭?
烏克蘭在戰前國家也認同分歧,有一半的人口認同俄羅斯。(美聯社)
四、向烏克蘭取經
烏克蘭建國歷史不長,國家幅員是台灣的十六倍多,人口是台灣的二倍,但經濟發展落後,人均所得不及台灣的五分之一;而且戰前政風惡劣,社會風氣也不佳。烏克蘭在戰前國家也認同分歧,有一半的人口認同俄羅斯。
烏克蘭在2022年之戰前,軍隊人數只約12萬,軍備武器落後。所以普丁預估俄軍只需兩個禮拜就可以攻克烏國。但事實相反,烏克蘭居然堅守住最危險的四個月,之後並成功的擊退大軍的來犯。
現在俄烏戰爭已整整進行了兩年,雙方似乎將進行長期的消耗戰。但以烏克蘭弱小的國家,居然能夠抵擋住世界第二軍事強權的來犯,其中有很多戰略和精神值得台灣人學習。但當全世界都在高喊著「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時,台灣和烏克蘭所實質進行的軍事合作或相互學習卻仍是一片空白。
五、開啓應戰模式的「五避免」和「五必須」
兩蔣之後的四位民選總統均處於台灣的和平時期。蔡總統的交棒宣示台灣承平時期的結束,而賴總統的上台也宣告應戰時期的正式開始。如各方所預估,2024年起台灣已危在旦夕,所以新政府不能再延用過去的承平模式,而必須快速的切換成應戰模式。重點在強軍應戰,新政府如果繼續沿用渙散的備戰策略,則不僅會引起更多美日等盟友對我們自我防衛的不信任,也正如美國副防長科比所說「台灣正在自殺」。
如何快速打造台灣成為中共懼怕之刺蝟島,中長期必須學習瑞士、芬蘭和以色列,但眼前則應該立即向烏克蘭取經(請見拙作,「台灣最應該學習烏克蘭的十件事」)。當我們開啟應戰模式,以下的「五避免」和「五必須」是應該火速要解決的焦點挑戰。
五避免:
1. 避免全面或壓倒性的投降。
2. 避免關鍵作戰系統的失能,如雷達和飛彈系統。
3. 避免士氣低落,敗戰氛圍瀰漫。
4. 避免兵源不足及武器不足。
5. 避免友邦對台灣的防衛決心失去信心。
五必須:
1. 台灣必須放棄僥倖的心態,以為戰爭近期不會降臨台灣。
2. 領袖必須全面深入地參與軍事改革並領導應戰。
3. 必須挖掘可戰將領、更換畏戰高層;表彰存亡使命、尊崇戰爭英雄。
4. 軍隊及國安系統必須全面改革,而不侷限於關鍵部門的政務官派換。
5.必須從速發起全國性的總體戰演習,包含正規軍、後備軍人、民兵和大眾都要參與其中。台灣也要規律性地進行大規模避難演練。
六、保衛台灣是當務之急
中共的灰色地帶戰術急速擴大,表示奪台的行動已日趨急迫。每次灰色事件,美國都替台灣發聲,但只能減緩中共進逼的節奏,卻不能改變方向。灰色地帶戰術也在不斷測試如何在美日不及介入下,速奪台灣。這是警訊,當戰爭降臨台灣時,接戰的必是台灣自己。有實力挺住,美日才能軍援。訴諸自身的強靱比期待美日之救援更能遏阻和自保。新政府的當務之急,正是在如何快速全面升級國家安全、保衛台灣!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
關鍵字: 中共入侵 台海情勢 備戰 灰色戰區
換季落髮、頭皮屑好困擾?皮膚科醫:加強頭皮養護比換洗髮精更重要!
PR(天然之扉有機草本 )
美軍空中攻擊葉門胡塞組織成功突破攔截之電子戰研究
吳崑玉:從灰色地帶到低度衝突—台灣文青太多武將太少
陳嘉宏專欄:謝國樑為自己捅了一個馬蜂窩
黎蝸藤專欄:高度壟斷巴勒斯坦「難民業務」的UNRWA應該解散
LULU告別蜜大腿的秘訣就是它!國家認證:擁有健康體態8週見效!
PR(葡萄王)
國民黨困境──拋不下「馬英九兩岸路線」
簡澤偉 2024年03月04日 07:00:00
如果要擺脫每次大選都會遇到的兩岸論述困境,國民黨應該想想怎麼擺脫馬總統時期的兩岸論述。(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如果要擺脫每次大選都會遇到的兩岸論述困境,國民黨應該想想怎麼擺脫馬總統時期的兩岸論述。(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自從馬前總統在選前接受外媒訪問時拋出一句我們應該相信習近平後,慘遭國民黨在選前之夜拋下,貴為曾光復國民黨總統大位並且創造國民黨現在兩岸路線主軸的不敗王者,連續幾屆選舉都被視為票房毒藥。
但風波並沒有因大選落幕而結束,近期有不少馬前總統的舊部,甚至是老師等級的退休高官,他們對馬前總統執政期間的人事安排與執政格局便做出批評。且都算是國民黨內相當有份量的前秘書長與前監察院長。馬辦在選後除了回應不被安排站台一事外,還必須要回應這些大老們對自己的批評。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則以國民黨總是不團結以及細數過去自己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績作為反擊。
撇開一些藍營自己內部的政治鬥爭因素,馬英九時期的兩岸路線,證明在總統大選期間並不被多數選民認可,尤其他口中應該要相信習近平的言論,更讓國民黨陷入自我束縛的困境中。
其實,在蔡總統執政期間的兩次地方大選都讓國民黨有重返執政大位希望出現,但總是在兩岸問題上敗下陣來,尤其在告台灣同胞40周年與反送中事件後,國人清楚認知到中國對台的威脅是非常具體且處處可見。或許地方首長選舉甚至地方立委都能嗅出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但拉升到總統層級後,兩岸政策、外交路線選民的視野不會只侷限在國內事務,畢竟總統會決定未來四年的外交走向。如果只是將賴副總統的四成得票解讀為有六成選民不滿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你不如解讀成就算國人再討厭民進黨,還是會票投民進黨甚至是讓蔡總統的外交路線延續。
我們如果單純把國民黨定位為中共同路人才會持續敗走總統府的話,確實有點去脈絡化。兩黨其實都是走維持現狀路線,只是雙方的維持現狀路線可謂是大相逕庭。兩黨都有其自我的中心思想與捍衛的價值,而國民黨就是維護憲法與大中國思想。我們可以從國民黨在馬前總統後的候選人的選舉發言中,持續聽到憲法守護者與捍衛中華民國等的論述出現。這在過去是國民黨的優勢,指控對手不尊重憲法且台獨會引起兩岸危機。
所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等論述在馬政府時期創造出兩岸大量交流的榮景,且馬前總統基本上就是集大中華思想於一身的政治實踐者,台灣在由他主政時期的維持現狀也逐漸靠向中國。但是不只馬前總統沒有從過去的榮景醒來,國民黨也是在過去與現今的時間軸上半夢半醒。雖然這兩屆國民黨籍候選人的兩岸論述有逐漸回修的現象,希望將自己在親中親美的光譜主站得優勢位置。不過,在對中路線上基本上跟馬前總統所說的相信習近平一樣。相信能與現在的中國平等對談、相信只有抱持過去模糊路線的兩岸論述傑作,我們就能回到兩岸和平共榮的日子。但當馬前總統講出國民黨所想的事實時,又急著將他切割,這是一個相當矛盾的現象。
我國目前的主流意識是為台灣為主體的意識形態,國人並不會對主權獨立或保衛台灣等思想反感。且長期下來不論是在身分認同台灣人化,以及長期支持維持現狀的民意下,國民黨不思考本土化並且去中化,將會被主流民意否定。這也表示在不談及兩岸的地方首長選舉,可以藉由民進黨的執政不力藉由地方派系開疆擴土,但在總統層級選舉上,要持續將帶有大中華思想的論述拿出來展現,恐怕馬前總統才是你們當前最有中心思想的政治實踐家,國民黨應該尊馬而不是棄馬。
只是,國人已經無法想像兩岸回到過去大交流時期那樣,畢竟時空環境人事已非,重回中國懷抱是國人害怕的未來。其實也並非要國民黨放棄中華民國,而是放棄所謂兩岸一中這種根本思想。畢竟台獨在國際的二元結構制約下,在國民黨阻止中華民國被台灣共和國取代前,一有風吹草動美國也會率先發難。真正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在對岸,且已消滅過一次的共產黨,直到現在還持續找方法併吞我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要擺脫每次大選都會遇到的兩岸論述困境,國民黨應該想想怎麼擺脫馬總統時期的兩岸論述。或許在台上登高一呼講出為了中華民國願意粉身碎骨是在對中國講的話,馬前總統這揮之不去的包袱可以粉身碎骨且飄散在歷史中。不過,在面對選舉的現實面,國內的政敵才是敵人,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情況下,在國民黨眼中,共產黨可能還比民進黨更加可愛。
※作者為民間智庫助理研究員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