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BBC·中国经济“三驾马车”速度不均 2024需消除“信心赤字”
1 小时前
一名中国女子手持新年装饰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三(1月17日)公布的全年经济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一波三折——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6.3%、三季度4.9%和四季度5.2%。
但该数据是以2022年非正常状态为基础计算的同比增速,“低基数效应”使数据失真,更能反应复苏状况的是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长率——2023年第一季度强势复苏2.1%;但二季度几乎停滞,仅增长0.6%;三季度收益于政策加码,增速回升至1.5%;但四季度稍显疲弱,增长1%。万维读者网 > 万维视频 > 正文
1、形势严峻 北京再也瞒不住了…
2023年中国经济的收官数据密集传来,一些无法掩饰的残酷经济现实也会随着更多数据的出台而得到的证实。中国的消费者价格出现了自2009年以来最长时间的连续下跌,2023年全年消费通胀率为0.2%,远低于设定的3%左右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增长动力也在减弱,这可能使中国陷入通缩恶性循环。眼下,中国正面临14年来最严重的通货紧缩。
根据北京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12月,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滑0.3%,为这一指数走完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滑的最长一年画上了句号,也为中国在这一年发生严重通货紧缩添上了最后的一笔。12月的消费价格指数印证了专家们关于这项指数连续下跌三个月的预期。同月,中国的生产端成本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跌的幅度更大,为2.7%。中国的PPI此轮下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年,突出反映了中国国内外需求和商品价格的都处于非常疲软的状态。此外,全年出口同比下降4.6%,这是2016年来的第一次。出口曾经在数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间与投资和消费并列为三大经济引擎之一。持续的通缩压力已经影响到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给外国消费者送去了价格低廉的商品。去年十月,中国的出口价格指数跌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直到去年11月,这项指数才略有回升。
彭博社引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的分析,随着价格压力居高不下,企业要降低产品价格,农民工的工资要求也会降低。眼下,北京需要采取大胆措施,打破通缩周期,否则就会陷入逆向螺旋下滑之中。”路透社写道,北京决策者看到12份的进出口数据心情或许会好一些,他们可能认为全球贸易最糟糕的时候正在慢慢过去,但是房地产市场危机、消费者不肯花钱和地缘政治挑战都显示,2024年对于中国来说道路依然不会平坦。
根据彭博社的推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在202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均有下降,这是这项指标自2015年以来首次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法国劝业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林紫琼指出,12月份的数据并不能减少人们对中国通货紧缩的担忧。接下来,房价的下滑可能会限制家庭开支,进一步加大物价的压力。鉴于这种情况,中共央行最早会在下周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彭博社的专家调查发现,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中共央行将在下周一下调一年期政策贷款利率,这将是去年八月以来的第一次。而且,推动中国通缩的力量正导致贸易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因为中国内需疲软的后果是更多过剩的中国商品转向国外。有分析指出,中国持续的通缩或极低的通胀可能会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更多贸易摩擦。许多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所面临的通缩压力难以逆转。
此外,通过对十四家资产超过五亿美元并投资于中资股份的美国养老基金持仓报告进行分析后发现,自2020年以来,其中的大多数养老基金都减持了中国股票。美国最大的养老金投资者之一的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和纽约州共同退休基金已连续第三年削减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一些全球最大的基金正在撤离充满风险的中国市场。彭博的分析指出,由于对北京长期经济问题的怀疑加剧、房地产岌岌可危,及美中战略竞争等多种因素的考量,目前的趋势有可能演变成结构性的转变,国际资本撤离中国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速。专家们认为,今后几个星期对北京的决策者们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
2、中共重提“人地挂钩” 为时已晚
2024年开年,中国经济依然低迷。面对萎靡不振的房地产市场,中共又提出“人地挂钩”模式来应对。不过专家表示,这说明中共政府长期以来采用“人地不挂钩”的反常模式,这实际上是独裁专制、搜刮公民财富的模式。
回顾2023年,虽然中共中央及地方推出多轮房地产救市政策,但几乎没有效果。1月10日,官媒广泛报道了“人地挂钩”模式称,房地产大开发已经成为历史,要加快构建房地产“人地挂钩”模式,土地开发和楼市政策应紧紧围绕人口变动情况开展,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对此,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分析指出,中共现在突然提“人地挂钩”非常荒唐。在正常社会一定是人地挂钩的,不挂钩才是反常的。而这种反常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很久,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中国的房子根本就不是用来住的,仅仅是中共赚钱的方式。所以“人地不挂钩”实际上是一个独裁专制、搜刮公民财富的模式。
旅美经济学者李恒青指出,中共之前不讲“人地挂钩”,实际上是各级政府的利益挂钩,因为地方政府的收入依赖土地财政,所以它们愿意卖地,但是土地开发完以后大量项目烂尾,卖不出去了,就变成了鬼城。目前,中国广义和更广义库存总量一直处于高位,截至2023年10月,广义库存,去化周期较2022年底增长7.5个月,达到42.8个月。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在不断卖地,在新增供地全部正常节奏开发的情况下,将在2024年形成10.5亿平方米商品房供应。谢田认为,现在中共重提人地挂钩,就是说它希望能够减少在没有市场的地方的投资,但现在已经为时已晚,已经建了这么多,并且人们的刚性需求没有了,因为人口在下滑,所以中国房地产泡沫只有破灭一条路,没有别的什么途径。
1月9日,瑞银投资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警告说,如果房地产稳定不住,下行更多,可能引起房价更深度的调整,引发居民信心进一步跌落。今年房地产问题会继续恶化,这是可以预期的,所以2024、2025年,苦日子还在前面。
BBC·中国经济“三驾马车”速度不均 2024需消除“信心赤字”
1 小时前
一名中国女子手持新年装饰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三(1月17日)公布的全年经济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一波三折——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6.3%、三季度4.9%和四季度5.2%。
但该数据是以2022年非正常状态为基础计算的同比增速,“低基数效应”使数据失真,更能反应复苏状况的是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长率——2023年第一季度强势复苏2.1%;但二季度几乎停滞,仅增长0.6%;三季度收益于政策加码,增速回升至1.5%;但四季度稍显疲弱,增长1%。
“我们对2023年中国经济表现的评估是及格。”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经济高级分析师徐天辰向BBC中文表示,虽然中国经济确实超过了官方目标,但如果能更有力地应对房地产崩盘,并加大对私营部门的投入,中国经济本可以获得更高的评分。
出口:高开低走,全年微增
上海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23年初刚刚结束“清零政策”,春节假期后,中国出口数据开始以两位数高速增长,以人民币计,3月出口同比增长23.4%,4月出口同比增长16.8%。
但是,5月开始,突然掉头下跌,出口增长-0.8%;6月降幅进一步加大至-8.3%;7月、8月、9月连续萎缩-9.2%、-3.2%和-0.6%。直到10月增长0.9%,11月和12月延续增长势头,增1.7%和3.8%。
经历过暴涨和暴跌,全年出口237726亿元,只实现微增0.6%,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出口、消费、投资。
在过去20年,中国的出口占经济的比重,先经历了暴增,其增速保持在GDP 增速的1.5倍;到2006年,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达到峰值,即36%。随后开始回落,到2018年回落至19%后趋于稳定,2023年,出口占GDP比重为18.8%。
如果分行业看,汽车制造异军突起。
日本车模与比亚迪汽车图像来源,REUTERS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其中更显著的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1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7%。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比利时、泰国和英国。
出口均价从2021年的1.95万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万美元。
消费:缓慢复苏,主力引擎
中国商场外的消费者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三驾马车中,消费在拉动增长方面,起到主力引擎的作用。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相比之下,202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了39.4%。
简单而言,2023年中国经济相比上一年增长的5.2%中,超过八成来自消费的复苏。
消费之中,服务的消费额增长尤为明显,达到20.0%。这部分包括餐馆、影院等,与去年疫情封城下服务消费的萎缩有关。
徐天辰认为,一个积极的事态发展是,中国重新开放后,低收入群体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这为消费注入了活力,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政策。
但是同期公布的另一数据也显露出风险,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已经连续三个月下跌——在经济领域,通常认为CPI保持2%左右的温和增长,可以促使经济更健康地发展,这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希望达到的程度,美联储过去一年连续加息,就是为了降低物价水平。
中国则面临截然相反的情况,由于消费虽然快速恢复,但也是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大的部分,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中国经济。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也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国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以后,经济逐步走向正常状态中的阶段性现象,短期内需求不足会导致价格下行。
换言之,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恢复,但消费潜力仍有巨大挖掘空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通过另一组数据说明这个问题——2023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8.3%,高于2022年的66.5%,但仍低于2019年的70.1%,同时考虑到2022年以来居民积累的大量超额储蓄,若政策能有效激发消费意愿,居民消费有望较快增长。
投资:地产拖累,继续探底
中国建筑工地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全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相比2022年的5.1%回落了2.1个百分点。
但该数字背后呈现出结构性差异——制造业、基建投资大幅超过GDP整体增速,房地产投资继续大幅萎缩,拖累整个经济。
经历两年连跌的房地产投资继续探底,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9.6%,与2022年-10%的增速跌幅相差无几。
制造业投资同比6.5%,略低于上一年9.1%的高增速,但强于此前数年5%-5.5%的水平。
政府主导力最强的基建投资部分增长显著,达到8.2%,成为投资这架马车最重要的支撑。
数据也展现出另外两个投资上的结构性的差异——
●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4.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1%,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8%。
●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7%,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6%。
徐天辰总结认为,中国官方似乎在“管理”2023年的较低增长。第四季度 5.2% 的增长率与第一至第三季度的累计增长率持平,而工业生产、零售销售、服务消费和固GDP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均出现加速增长。那么官员们调整数字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他们已经决定一个颇具挑战性的 2024年增长目标(应为 5%),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那么乐观。那么使增长放缓将提高在 2024年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
EIU预计,中国政府将把 2024 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再次定为 5%左右。然而,由于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房地产的持续低迷,5% 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因此,政府将依靠财政扩张和公共投资来实现这一目标。EIU对 2024 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是 4.9%,这反映出公共投资可能将在今年发挥巨大作用,但依赖公共投资可能会再次推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2024 年需要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官员们能否消除消费者、私营企业家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信心赤字。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努力当然值得欢迎,但要重新赢得信任,还需要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A man walks next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a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Beijing, China, 17 January 2024
中国经济:2023年增幅5.2%,人口净减208万,青年失业率14.9%不计在校生
2024年1月17日
一名戴着口罩的女士走过北京中央商务区(2023年12月20日)。
中国经济2024:信心如何丧失?又如何重建?
2023年12月26日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成为另一个无法忽视的相似点。
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停滞的十年”
2023年10月10日
A bullet train with a speed of 200 kilometers per hour is on display during 2023 China Summit Of Metro Operators at Shougang Park on March 24, 2023 in Beijing, China
中国经济:疫后半年数据背后,“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表现低迷
2023年7月20日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