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甦寒風陣陣 「三駕馬車」熄火乏力
上海法院冻结中国最大地产商万达商业价值2.78亿美元的股份
全球需求疲软 中国5月出口下滑2023年6月7日美国之音
何清涟:债台高筑并非中国的新鲜事
中國經濟復甦寒風陣陣 「三駕馬車」熄火乏力
2023-06-06 21:53 中央社/ 台北6日電
中國官方製造業5月PMI為48.8,低於榮枯線。學者剖析,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三駕馬車」,目前中國投資、出口表現欠佳,對於官方喊出全年經濟成長率達5%左右保守看待。
中國官方製造業5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8,較4月PMI再跌0.4個百分點,落於收縮區間。
中國財新製造業5月PMI為50.9,高於榮枯線;不同於官方製造業PMI調查對象以大中型企業、國有企業為主,財新製造業PMI調查對象側重中小型企業。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6日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財新製造業5月PMI高於50榮枯線,不過由於其調查樣本數量較官方製造業PMI少,中小企業左右市場力道也低於中大型國有企業;若欲以財新製造業PMI作為中國經濟觀測窗,參考價值相對地較小。
他指出,官方製造業5月PMI為48.8;從其細項來看,生產指數為49.6,顯示製造業生產活動放緩,新訂單指數48.3,呈現市場需求繼續回落、新訂單需求沒有攀升等態勢,整體需求滑落,這也意味著出口表現不會太好。
王國臣提到,中國投資信心萎靡,房地產投資持續衰退;民眾消費不振、企業購買機械器材意願下滑,這些都使進口持續衰退,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中,投資、出口這兩駕馬車明顯熄火。
他認為,三駕馬車恐僅能靠消費作為拉動經濟主力,餐飲業會是帶動內需經濟重點;不過在4月青年失業率達20.4%情況下,可否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後報復性消費是個問號,「因為失業了,怎會有錢消費」。
王國臣表示,過去一些智庫或研究機構推斷第二季會是中國疫後經濟強烈反彈時候,由於去年同期上海歷經封城,基期較低,反彈是可以預期的,究竟反彈力道有多高,尚待觀察。
他指出,從第一季中國經濟表現和近期數據來看,推估全年經濟成長率最多可達官方預設目標5%左右,也有很大機會落在4%區間。
上海法院冻结中国最大地产商万达商业价值2.78亿美元的股份
2023年6月7日 16:59
美国之音
资料照: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一个会议上讲话。(2017年7月19日)
上海一家法院已下令冻结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大连万达集团旗下价值19.8亿元人民币(2.7818亿美元)的股份。
被冻结的股份由大连万达集团的物业管理部门的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
中国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天眼查”显示,根据日期为周一(6月5日)的两份法院通知,总价值为19.8亿元的股票被勒令冻结至2026年6月4日。
法院的命令加剧了大连万达集团的困境。其子公司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时间、还款压力和评级下调都面临着不确定性。
2018年4月27日,中国山东省青岛市,万达集团东方影都开幕式之前。青岛东方影都号称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建设的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位于新城灵山卫。
2018年4月27日,中国山东省青岛市,万达集团东方影都开幕式之前。青岛东方影都号称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建设的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位于新城灵山卫。
标普全球(S&P Global)周一将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的评级从“BB+”下调至“BB”,理由是其母公司的流动性减弱。
标普表示,“由于珠海万达商管IPO的延期,我们认为大连万达集团融资渠道收窄的风险增加。万达商业的姊妹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房地产销售低于我们的预期,使该集团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作为申请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的一部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周五要求珠海万达提供有关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更多细节。
(此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全球需求疲软 中国5月出口下滑
2023年6月7日 15:09
美国之音
资料照 - 一名顾客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家超市里购物。(2019年3月9日)
中国5月份出口萎缩速度远快于预期,进口也下降尽管速度较慢,原因是制造商难以在国外寻找需求及国内消费依然低迷。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出口在5月份同比下降7.5%,是自1月以来的最大降幅,与4月份的8.5%增长相比出现波动。进口收缩速度放缓,下降4.5%,比上个月下降7.9%的速度有所放缓。
这些数据与路透社的一项调查相比显示,经济学家预测出口下降0.4%、进口下降8.0%。
出口表现不佳反映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疲软,进口表现不佳也是如此,因为中国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和材料组装成品以供出口。
据韩国上周的数据显示,5月份对中国的出口额下跌至20.8%,标志着全年12个月度皆下滑,其中韩国半导体出口同比下滑36.2%,表示对最终制造零部件的需求疲软。
另外对中国需求波动高度敏感的商品货币澳元在贸易数据公布后下跌。
上海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Zhiwei Zhang)表示:“出口疲软证实,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中国需要依赖国内需求。”他说:“由于全球需求在下半年可能进一步减弱,中国政府在今年剩余时间里提振内需的压力更大。”
据上周公布的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由于需求疲软,中国的工业活动5月份下降得比预计的要快。
PMI分项指数显示工厂产出从扩张转为紧缩,而包括新出口在内的新订单指数连续第2个月下降。
在第一季度不如预期后,随着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工厂产出继续放缓,分析师下调了对今年剩余时间经济增长的预测。
由于未能实现2022年的目标,中国政府今年设定了5%左右适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此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何清涟:债台高筑并非中国的新鲜事。
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与“债务”二字相连。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共历朱镕基到李强四届总理,朱镕基上任以后清欠难缠之极的“三角债”一战功成,让其获“中国最懂经济的总理”之称。温家宝运气极好,上承江泽民加入WTO之势,以及朱镕基“抓大放小”国企改革造就了几十家国企寡头的垄断之利,不仅经济上保持两位数的连续增长,还能在全世界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2009年投放5万亿救市,这一救,结果是李克强与李强接任总理一职时,都要接过处理债务的重担。 6park.com
朱镕基何以获铁血宰相之称?
1990年,中国经济整顿核心问题是清理三角债。1991―1992年间,“三角债”的规模最大时曾占银行信贷总额三分之一,全国三角债累计达3000亿左右(1991年中国GDP总量1991为2万亿元),全国有90%的企业被卷入“三角债”链条中,所谓“三角债”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的连环债务问题,而是捆住中国经济的绳索。清理三角债,成为朱镕基任国务院副总理后的第一单任务。
6park.com
当时全国媒体上连篇累牍谈三角债的严重,形成三角债的主要原因被概括为:一是由于建设项目超概算严重、当年投资计划安排不足和自筹资金不落实,造成严重的固定资产投资缺口,形成对生产部门贷款和施工企业工程款大量拖欠;二是企业亏损严重,挤占了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企业间相互拖欠;三是企业产品不适销对路或根本无销路,产成品占用资金上升,形成投入-产出-积压-拖欠-再投入-再产出-再积压的恶性循环。
为了让读者用最快的速度理解,就以朱镕基选择的清欠试点东北三省四市为例。根据当时的调研,朱镕基定下的清理方针是立足于治本清源,从解决三角债源头入手,重点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拖欠这个三角债源头,同时狠抓限产压库促销、调整产品结构和扭亏增盈。第一站选在鞍山钢铁厂,是因为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厂正饱受“三角债”折磨:当时鞍钢卖给沈阳电缆厂3000万元的钢材,货款要不回来。因为没钱,鞍钢无法支付炼钢所需的煤炭钱,导致煤矿不再给鞍钢供煤。煤矿的煤不能往外卖,就发不出工资,煤矿职工的生活就很困难。在调研组去之前,鞍钢正面临锅炉停产的风险。
煤矿、鞍钢、沈阳电缆厂的“三角债”问题,是中国当时经济的缩影。朱镕基认为连环清欠招数有迭加效果:譬如对电厂投入资金,电厂还给设备制造厂,设备制造厂还给钢厂、钢厂再还给煤矿、铁路,这样迭加起来,效果就明显了,投入1元清理3元。如果搞得好,还能达到1:4甚至1:5的效果。根据这一指示,辽宁首批清欠的试点企业主要从机电、冶金、煤炭、有色、建材等生产资料行业中选择。在东北三省,首批清理“三角债”的企业选择了300户左右。清欠小组对试点企业债权债务情况,先进行扎实具体的摸底,派了14个工作小组到东北重点省市帮助清欠。朱镕基本人赶赴"三角债"纠结最深的东三省,亲自坐阵,现场清欠。
清欠结果如下:用朱镕基提出的注入资金、压货挂钩、结构调整、扼住源头、连环清欠等一整套铁拳式的解决措施,只用了26天,清理拖欠款125亿元,东北问题基本解决。在东北取得成功后,推广至全国。历1991、1992两年,3000亿涉及地方政府、银行以及众多企业的三角债,中央政府共注入清欠资金55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520亿元,地方和企业自筹35亿元,清理了2190亿元三角债。
这是朱镕基从上海调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的第一板斧。由于他雷厉风行的风格,这项最难缠的活居然速战见效,得到邓小平以及举国上下的一片叫好。从此以后,“经济沙皇”、“铁血宰相”成为朱镕基的绰号,“懂经济”更是他的金字招牌。
中国地方债何以债台高筑?
胡温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黄金十年”,中国经济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进入增长快车道,但2009年投入5万亿救市之后,地方政府大量举债注入配套资金,大搞“铁公基”这类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地方债务迅速积累。2012年是胡习交接班之年,次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风险评估报告,宣布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接近28万亿,占当年GDP的53%。国家整体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债务风险相应提高,其中地方政府债务19.94万亿,须引起高度关注。该评估报告还指出,地方政府债务同样牵涉到城投公司、信托机构、银行、房地产企业等众多方面。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风险点也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债务、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当中,中长期风险则更多集中在对外资产、企业债务、以及社保欠账等项目。
根据国家审计署当时公布的第24号公告,截至2012年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15个省及其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及其3个市辖区)债务余额3.85万亿元,存在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变相融资突出等问题,其中有16个地区资不抵债——如果中国允许政府破产,这16个省区将成为中国的“底特律”。
也就是说,中国在2009年五万亿救市豪举中当了一回“世界经济的挪亚方舟”,但很快就品尝到债务过高的风险。
胡温至习共四次清理地方债
李克强从接任总理之时开始,就接过了地方债这个烫手山芋。2011 年以来,基于对债务规范化控制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经历了三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2011年、2013年2014年)和一次专门针对隐性债务的摸底,在每次审计结束之后都相应出台了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机制,并提出置换债、特殊再融资债、区域试点等措施进行债务置换,但措施基本无产儿,无法扼制债务规模继续增大,地方政府深陷债务泥潭无法自拔。到2017 年,中国政府开始对隐性债务甄别认定,希望摸清债务底盘,想法解决,最后无奈地发现,隐性债务是笔地方政府也说不清的糊涂帐,只能估计与明面债务相当甚至更大。
上述四次,从年份上看,一次发生在中共高层换届之前,三次发生于习近平接任总书记之后。今天翻查中国政府处理债务问题。发现从1990年代开始,只有温家宝是造成债务却不用为此发愁的总理,朱镕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处理3000亿三角债,李克强上台就处理前任的债务,李强则处理温、李滚雪球的债务: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总债务接近28万亿(地方债务19.94万),16个省区接近破产,李克强接盘;如今是27个省区接近破产,李强接盘。
时与势不再:“世界再无张居正”
考虑到三次清债未见成效,目前中国各地政府深陷地方债困局,国内有经济学家提出,破解地方债困局,需要中央政府投入“启动资金”。这是从朱镕基当年清理三角债的经验出发,希望中央投入1元,能够达到1:3的清欠目标。
但是,朱镕基当年清理三角债的时势不再,事与理亦不同。且看本人分析。
1当年朱镕基履任副总理之时,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时,“铁血宰相”之所以能够令行禁止,乃因这一时代背景;
2、那时的三角债主要在实体经济领域,抓住产供销的源头清理,就能盘活经济。现在的地方债问题,乃因地方财政对土地、基建工程过份依赖,房地产市场现已严重饱和,无足够的买家进场;基建工程本就是政府出面的公益,不追求市场效益。问题的源头在政府,病在金融领域,中央再注资,还是用来解决地方的人头财政,不能在生产领域产生效益。
3、朱镕基清理的3000亿三角债只占当时GDP总量2万亿的七分之一,如今地方债务过于庞大,66万亿地方债务占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半。就算中央政府有意注资,也只能印钞投入人头财政,导致通胀飙升。中国人民币又不比美元这世界硬通货,美元超发通胀外办理,人民币过多发行,通胀全由国内承受。
明万历前十年张居正执正,经济繁荣军费充足;张居正之后,明朝财政开始显露严重问题,时人感叹“世间再无张居正”。此处引用此语,一层意思是指朱镕基的能力与魄力,更多的是指中国不再具有这位“铁血宰相”当年清理三角债的时与势。美国州一级是地方自治,底特律破产就烂这座城市。中国是中央集权下的分层管理,地方政府一旦破产,中央集权无根可依。
每周工作一小時算就業?中國失業率統計引爭議
中國官方日前公佈的4月城鎮失業率為5.1%,青年失業率20.4%。有研究者認為,這兩個數字在統計上都有失真之處。
China | Job-Messe in Qingzhou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今年4月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16-24歲的青年調查失業率則為20.4%。
微訊號"財經十一人"刊登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研究員王明遠的文章,其中認為,5.1%的整體失業率明顯與大家的實際感受不同。他分析失業率統計失真的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把"就業"的標準定得太低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網頁,每周工作時間1小時即算為就業。王明遠的文章指出,相形之下,美國為15個小時,法國為20個小時。
其次,城鎮失業調查無法把因失業返鄉的農民工統計在內。
第三,中國靈活就業人口的社保參與率很低,因此很難通過領取失業險和失業登記等指標瞭解其就業情況。
20.4%也難具代表性
不過,王明遠文章認為,16-24歲失業率20.4%,對於整個青年群體來說,這一結果也不具代表性。因為這個年齡段、特別是16-20歲,即便不升學,勞動參與率也不高,長期維持在18%以上。因此,他選取了16-40歲這個年齡段來界定青年失業率。
依據他的推算,中國疫情三年,大約累計1500萬應屆畢業生未找到工作,同時約10%的企業在職員工失業,其中16-40歲約2500萬。此外,他引述北大盧鋒教授的研究,近三年至少23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其中青年估計約1400萬。也就是說,疫情以來青年新增失業人口約5400萬。
與此同時,這些失業人口中,不排除部分靈活就業,如三年來滴滴活躍司機數量增加了1200餘萬,外賣騎手、快遞員、配送員增加了約800萬。不過,估計仍有一半、即2500萬-3000萬仍處於失業。因此,保守估計青年絕對失業人口比疫情前增加了2500萬-3000萬,約佔該年齡段就業市場勞動力總量(4.02億)的6.2-7.5%。
播放影片2:24 min
疫情之下 中國經濟氣喘籲籲
農村不是解決之道
王明遠指出,擴招以及經濟增速放緩,將導致未來幾年就業問題更為嚴峻。而解決之道,他認為,並非國企或者分流到農村,--因為農村經濟規模非常有限,他推算相當於10個華為,或3個中石油、7個半京東,因此頂多只能安置一兩百萬高學歷青年人就業。
他認為,從最近10年來看,中國就業增量基本是有民營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因此,民營經濟、特別是數字經濟和服務業需要得到扶持,青年創業應當受到鼓勵。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日期 06.06.2023
關鍵詞 中國失業率, 青年失業率, 失業率統計, 王明遠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