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百歲壽辰:國際政壇上毀譽參半的「中國老朋友」 撰文:羅保熙出版:2023-05-27 17:00更新:2023-05-29 11:14讚好25201022 「下周不可能發生危機,因我的日程表已經排滿了。」上世紀60、70年代,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尤其是「三角外交」中發揮中心作用期間,曾經這樣以其獨特的幽默方式說道。 半個多世紀過去,這位美國傑出外交家和地緣政治家一直是世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國際政治人物之一,他對打開中國大門、緩和美蘇關係、結束越戰等皆作出了卓越不凡的歷史貢獻,並因而在當代國際政治舞台上留名。在當前美中關係緊張之際,他將於本月27日迎來100歲生日。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出生在德國福爾特(Fürth)一個猶太人家庭。15歲那年,其一家在納粹統治之下逃往美國紐約市。據說,青少年時期的他非常羞澀,很少開口講話,以至長大後說話仍帶有濃厚的德國口音。1943年,他應徵入伍在84步兵師(第970反情報集團軍)擔任德語翻譯兵,並於二戰期間曾在德國為美軍從事反間諜工作。在部隊中,其優越的洞察力得到賞識,成為北約間諜學校的教官。 戰爭結束返回美國後,他憑借獎學金於哈佛大學修讀政治學,以一等榮譽畢業,再於1954年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他題為《被修復的世界:梅特涅、卡蘇里及和平的問題1812—22(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22.)》的19世紀歐洲外交史研究,為哈佛博士論文中最長的一篇(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長達365頁)。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間倡導緩和政策,頻繁穿梭於中南海、克里姆林宮等地緣政治中心,圖為1970年代的基辛格。(Wikipedia) 作為一名渴望能對美國外交政策有更大影響的開明共和黨人,基辛格於60年代成為了紐約州州長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的支持者和顧問。1969年,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任命其為安全顧問。其後,他更同時兼任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 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間倡導緩和政策,頻繁穿梭於中南海、克里姆林宮等地緣政治中心,以及中東、拉美、非洲等遍布世界的熱點地區,使美蘇之間緊張的關係得以緩解。他還曾於1971年曾秘密訪問中國,在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會談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為翌年尼克遜訪華鋪路,促成新的戰略性反蘇中美聯盟。他於這段期間的工作,使其被視為是參與打造二戰以來全球權力格局少數的奠基者之一。 1976年,在福特總統連任失敗後,基辛格轉到喬治城大學沃爾什外交學院(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擔任教授。鑑於基辛格的傑出貢獻,他於1977年獲得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最高的平民獎項。基辛格於1971年曾秘密訪問中國,為翌年尼克遜訪華鋪路,促成新的戰略性反蘇中美聯盟。(Getty) 白宮生涯之後,基辛格以個人名義成立一家商業諮詢公司,為國際大公司提供政治風險諮詢。其後,他一直續活躍於政策團體中,並參與政治顧問,又出版了多本書作,並在高齡之際至今仍是屢受邀請的嘉賓,就諸多外交政策發表分析評論。蘇丹衝突致逾90萬人流離失所 國際培幼會呼籲捐款助難民渡難關中國人口從頂峰滑落 非洲迎來的危與機雲尼斯奧斯種族辱罵風波:歐洲足壇何以成歧視「重災區」?渺小的霸權:日本半導體材料的神話與現實「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1970年代,基辛格負責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承諾美國將逐步減少駐台的軍事力量,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及不支持台灣獨立,這為當年尼克遜訪華的中美高峰會議鋪路,並成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奠基石,結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之間長達23年的敵對與隔閡,並於1979年建交,從而完成了戰略性的外交政策轉變。 此後約半個世紀以來,基辛格先後訪問中國接近100次,曾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見面,兩人握手久久不肯鬆開一幕,成為國際政壇的經典一幕。他還與多位中國領導人有交情,常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基辛格的《論中國》(On China)被公認為西方中國問題專家必讀書籍之一。在這部中國問題的專門著作中,他以一位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獨特視角,分析及梳理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交史,以及中共建立政權之後外交戰略特點,並記錄了他與毛澤東、鄧小平等幾代中國領導人的交往歷程。基辛格最近一次於2019年訪華,並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Getty) 縱觀其過去數十年來對中國問題的立場,基辛格反復強調的核心主旨就是,「中國崛起不可避免,美中不可衝突」。對他來說,美中關係已到了關乎人類興亡盛衰的地步。他在近期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訪問時指,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時再談分歧已意義不大,而是應該說:「主席先生,現在和平面臨的兩個最大威脅是我們兩個,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有能力毀滅人類。」 2019年11月,基辛格在美中貿易戰高峰期間再次訪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接見,並讚揚這位「老朋友」為中美關係的貢獻,呼籲美國應與中方「相向而行」。 基辛格在內地受到許多人的敬重,除了因為過去在中美關係破冰階段的開拓性貢獻外,其「知華」態度也打動年輕一代中國人,包括其對中華文明的深入研究與獨到看法,讓許多內地人都深受啟迪,經常引用他的名言警句,認同他多年來始終保持理性去看待中國發展和崛起。直至今天,不少內地人依然十分敬重基辛格,認同其對中美關係作出的貢獻。(Getty)柬埔寨被轟炸、智利政變等爭議不絕 這位外交奇才雖然有着不少豐功偉績,惟也不乏批評者。不少人認為基辛格是個基於政治現實、無視道德的權力政客,只要符合他的利益便可達成政治妥協,也會對獨裁者予以支持。基辛格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政治和情報應該並駕齊驅,以便在國際舞台上實施明智的政策。1972年,他曾在一次訪問中將自己比作「牛仔」,單槍匹馬沖鋒陷陣。後來,他曾為此一表態表示後悔。 另一方面,也有人質疑其過去處理部份戰爭與危機時的角色。例如,1968年,基辛格在越戰中秘密轟炸柬埔寨所扮演的具體角色,外界指責他的行為帶來的後果促使紅色高棉上台。1970年的智利總統大選中,尼克遜政府曾考慮授權中情局組織軍事政變來阻止阿連德就職並重新進行大選,不過計劃因政府對反對派的信心不足而流產。1975年支持印尼對東帝汶的血腥入侵,也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上的一個重大污點。(Getty) 基辛格當時是否支持這個計劃外界不得而知,但他在此期間關於智利政府的一些言論頗具爭議,如他說「情況已經太嚴重了,我們不能再放手讓他們的選民自己決定前途」、「我看不到有什麼理由放任一個國家,因為其不負責任的人民而走向共產主義」等。 此外,他於1973年與北越談判代表黎德壽(Le Duc Tho)經過多年的秘密談判達成一項和平協議,二人因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惟戰爭一直持續到1975年。後來,黎德壽拒絕領獎,而基辛格則希望交還該獎。其中,1975年支持印尼對東帝汶的血腥入侵,也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上的一個重大污點。2013年,維基解密曝光170萬份基辛格時代美國機密文件,曝光了美國敢死隊、秘密轟炸戰爭、暗殺等基辛格幕後操縱的醜聞。悲觀、現實主義的睿智老人 《基辛格傳》(Kissinger: A Biography)一書的作者Walter Isaacson表示,少年時代心靈上的陰影為這位傳奇人物往後的政治生涯打下深刻的烙印,促成了他對人性的悲觀態度。他在書中寫道:「我認為他是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他在自負和不安全感的混合體中長大。」基辛格近年仍不時就國際時事發表意見,圖為他於2020年德國柏林一個典禮上發言。(Getty) 美國歷史學教授Thomas Schwartz則認為,基辛格常常出語悲觀,先天下之憂而憂,「一位教授曾經對我說,在學術界中,悲觀永遠比樂觀更認為睿智。」他認為,基辛格潛心造就了這樣一種悲觀者英明的印象。 如今,已臨期頤之年的基辛格,雖已患有聽力障礙、並有一隻眼失明,還曾做過多次心臟手術;儘管如此,他的精神狀態依然很好,才思還自保持敏捷,時常就世界當前的重大議題發表意見,針砭時弊。 本月初,他在接受《經濟學人》長達8小時的訪談中依然腦袋敏銳,大談中美競爭,也多次討論對於台海危機的想法。「我們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經典局面,雙方都沒有多少政治讓步餘地,任何對平衡的干擾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 另外,他近期亦對世界末日的暗示作出最為悲觀和英明的忠告。對他而言,核武器雖然可怕,但仍屬可控範圍,對人類來說,數倍於此的滅頂之災是人工智慧等的科技進步。他認為ChatGPT之類的AI語言處理程式的強大潛能,將改變人類對現實的認知,知識也將被重新定義。他甚至因而說:「在人類歷史上,人類第一次有能力在一個確定的時間段內自我毀滅」。 面對當今雲譎波詭的社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以至全世界應該慶幸今天仍然擁有這名近代外交史上一顆智多星、一株長青樹,年屆百歲的他仍舊孜孜不倦就美中衝突對抗、人工智能等熱點議題月旦世界時事。從來反對「北約東擴」的基辛格為何轉軚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基辛格稱烏克蘭加入北約符合俄烏利益 中國外交部回應基辛格預測:因中國加入斡旋 俄烏或年底前有真和談基辛格:若中美爆發第二次冷戰 將比第一次危險 原文網址: 基辛格百歲壽辰:國際政壇上毀譽參半的「中國老朋友」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197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基辛格的政治家和先知 撰文:評論編輯室出版:2023-05-31 17:45更新:2023-05-31 18:06讚好972000 基辛格曾經說,認為自己是歷史學家多於政治家。 那時是1974年,基辛格在白宮工作已經第六年。不到幾個月前,他以「Super-K」超人形象登上了《新聞周刊》封面,政治聲望亦沒有受到尼克遜影響,毫無懸念地過渡了到福特政府。《紐約時報》的讀者自然難以認同,眼前這位國務卿兼國家安全顧問不是一名政治家。 但的確,基辛格在哈佛大學的學士論文寫的是斯賓格勒、湯因比和康德的歷史哲學,博士論文研究的是梅特涅和卡蘇里在後拿破崙時代的外交政策。只不過他從歷史——尤其是歷史中的政治家——中汲取了經驗,然後在美國總統的麾下實踐出來。對蘇聯的緩和政策以及打開與中國的關係是他的成就高峰,但仍不能總括全部貢獻。基辛格1971年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身份秘密訪華,至今仍與中共政府保持友好關係,包括2019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資料圖片/新華社)政治家願談判 先知追求理想 「政治家活在當下,面對的考驗是壓力下的韌力;先知活在永恆,沒有時間的維度,面對的考驗在於他的目光」。基辛格早在的博士研究之中,已經對比政治家和先知兩種領袖。前者重視談判,需要在條件和局限中妥協;後者卻視之如缺憾,是對普世理念的玷污。 到了去年、九十九歲高齡出版的《領導力》,他仍在強調兩者的分別。「第一種領袖透過掌控處境而非被處境所勝,來維繫社會,他們會擁抱變化和進展」,「先知式領袖相信終極方案,不太相信漸進主義,認為是不必要地對時間和處境妥協」。 不管是在白宮八年,抑或對烏克蘭問題的務實言論,基辛格認為政治家抑或先知更加重要,答案不言而喻。 不過在公共輿論,「妥協」總是不受歡迎的字詞,就連「袋住先」也是不可接受。根據一種論述,「袋住先」意味不夠好,並且可能永遠得不到最好,所以不能夠接受。曾經,民主黨在政改方案上選擇了談判路線,因而被輿論狙擊了多年。曾經,公民黨「寧願原地踏步」,就像基辛格所說的先知般,堅持政治原則不能妥協。溫和聲音在反修例風波中如何被激進派牽着鼻子走,更叫人不勝唏噓。基辛格1977年卸任國務卿,但由卡特到特朗普七任總統均曾邀請他到白宮見面。(Kevin Lamarque/視覺中國)失落了的noblesse oblige 談判、妥協,基辛格說得容易。他作為尼克遜直接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只須向總統負責,不用面對國會議員以至選民壓力。現代政治早已經不同於梅特涅和卡蘇里的年代,甚至跟基辛格在白宮的時候亦很不同。福特輸給卡特的七六年大選,電視辯論才開始成為慣例。現在莫說電視,社交媒體才是主要傳播模式,美國總統的權威和影響力隨時不及網上KOL。 活到今天、年屆一百的基辛格當然亦都知道。他在《領導力》便指出,十九世紀是貴族政治的年代,二十世紀是賢能政治的年代,現在「電腦和互聯網主導之下,睿智的領袖必須抗衡這個潮流」。他沒有反對民主本身,但認為面對民粹政治的挑戰,昔日貴族政治的位高任重(noblesse oblige)精神值得現今領袖秉持,致力貢獻社會以配得起其政治地位。 曾經受英國殖民管治的香港,保留了立法會議員的「閣下」(Hon)尊稱,但他們又是否自知任重道遠?沒有了民主黨、公民黨以至其他民主派的今天,立法會議員都由愛國者出任,但他們就配得起其政治地位嗎?特首學着中央的說法,強調治港者要有「大局觀」,「通過歷史看現實」,但我們卻看不到哪一位是從歷史中學習、能夠判斷和掌握形勢的政治家。 半個也沒有。政治領袖必須把握時機十大改革認識.七|政治精英必須重新找到定位政治領袖既要談建議更要解決問題 原文網址: 基辛格的政治家和先知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379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基辛格迎100歲生日 兒子撰文談父親長壽秘訣:好奇心與使命感 撰文:房伊媚出版:2023-05-27 08:01更新:2023-05-27 08:01讚好14131000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5月27日迎來100歲生日。基辛格的兒子戴維(David Kissinger)25日在《華盛頓郵報》發文,分享父親長壽及保持活力的秘訣。 基辛格即使年事已高,但他退而不休,近年依然會就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外交議題發表意見。他精力充沛,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也未令他放慢腳步。自2020年起,他寫完兩本書,並開始寫第三本。基辛格5月出席在葡萄牙舉行的比爾德貝赫會議(Bilderberg Conference)後,會繼續馬不停蹄地到美國紐約市、英國倫敦及家鄉德國富爾特(Fürth)出席活動。 戴維在5月25日的《華盛頓郵報》文章中表示,基辛格以前工作時,須不斷作出充滿壓力的決策,而且他常吃包括德國香腸以及維也納炸肉扒(Wiener schnitzel)在內的食物,也不做運動,因此他的長壽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好奇心與使命感 戴維說,父親有無法抑制的好奇心,令他持續充滿活力地與世界互動,而且他有使命感,這些就是他能擁有長壽和活力的原因。▼基辛格慶祝生日的情況 持續與世界互動 文中稱,戴維指父親的腦是「追熱武器」,能識別並應對當今存在的挑戰。在1950年代時,基辛格探討核武器的興起以及其對人類的威脅;而在5年前,年屆95歲的基辛格着迷於研究人工智能(AI)的哲學和實際影響。這些就是他有好奇心去探究各種議題、持續與世界互動的表現。與政敵建立友誼 戴維提及,雖然父親被指是冷酷的現實主義者,但他其實一點也不冷酷。他說基辛格深切地相信愛國主義、忠誠及兩黨合作,但現今公眾討論出現的骯髒醜陋,以及外交藝術似乎崩潰,令他感痛苦。 戴維表示他記得在他小時候,基辛格和那些政見可能與他不同的人發展出溫暖的友誼。他記得在冷戰時期緊張局勢持續時,時任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Anatoly Dobrynin)常到他們家,基辛格與多勃雷寧下棋,並一邊討論會影響整個地球的問題。戴維指,基辛格對蘇聯政權的專制本性不抱任何幻想,但在核超級大國看來處於衝突進程中的時候,這些定期對話有助於緩和緊張局勢。這些就是基辛格有使命感、用盡方法來處理外交議題的表現。基辛格:圖為2019年11月22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與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面。(Getty)外交不兒戲 戴維稱,對基辛格來說,外交從來都不是遊戲,他以源自個人經歷的承諾和堅持來實踐外交理念。他指基辛格是逃離納粹德國的難民;他在猶太人大屠殺中失去13位家人和無數朋友;他以美國軍人的身份回到德國,參與解放阿勒姆集中營(Ahlem concentration camp)的行動。戴維說,基辛格在行動中親眼目睹在不受國際和平與公義結構約束的情況下,人類可能會陷入的深淵。從來反對「北約東擴」的基辛格為何轉軚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基辛格稱烏克蘭加入北約符合俄烏利益 中國外交部回應基辛格預測:因中國加入斡旋 俄烏或年底前有真和談基辛格:若中美爆發第二次冷戰 將比第一次危險 原文網址: 基辛格迎100歲生日 兒子撰文談父親長壽秘訣:好奇心與使命感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224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中美之間還有下一個基辛格嗎? 撰文:外部來稿出版:2023-05-27 16:19更新:2023-05-27 16:20讚好18180000 「幾年前我去華盛頓參加一場智庫的活動,參會的人也就五六十個人,但是那天晚上基辛格來待了半個小時,不大的會議廳里水泄不通。這種完全意想不到的擁堵場面,堪比北京最擠的公交車。」 本文原載於《環球時報》旗下微信公眾號「補壹刀」,撰文:繡花刀 這是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呂祥說起基辛格的第一聯想。 隻言片語之中,已經能感受到基辛格在美國的地位非同一般。 而在中國,基辛格因促進中美建交而為人們熟知,向來被看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 明天,5月27日,就是基辛格的百歲生日。 百歲高齡,但他仍心繫中美關係,不時為兩國關係建言獻策。 當前中美關係齟齬不斷,未來將走向何處? 也許是時候停下來看看中美關係的親歷者、見證者,聽聽他的所思所想。 我們是時候去深入了解這個參與開創中美關係新時代的外交家,反思當下中美關係,汲取他的智慧,將中美關係推向更加健康的發展軌道。 01 了解作為外交官、政治家的基辛格之前,我想更重要的是先看看個人經歷如何塑造了他。 1923年,基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猶太家庭。在他生命中的頭15年裏,親眼目睹了納粹政權的崛起。 作為一個來自納粹德國的猶太人,他曾遭遇巨大的苦難,在大屠殺中失去了13個家庭成員和無數的朋友。 1938年,他的家庭從納粹統治之下逃往美國。 也許,這段過往讓他見證了,如果缺乏和平與正義的國際結構的約束,人類可以沉淪到何種程度。 基辛格之後在紐約長大。據說,青少年時期,他非常羞澀,很少開口講話。 成為美國公民後,1943年他應徵入伍,二戰期間作為一名美國士兵回到了祖國德國,為美軍從事反間諜工作。 返回美國後,他憑藉獎學金在哈佛大學就讀政治學,並於195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在哈佛任教,並成為國際政治領域的知名專家。 1969年,基辛格被尼克遜總統聘為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 1973年,尼克遜任命他為國務卿,他一直任職到1977年1月福特的總統任期結束。圖為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遜。圖為他在一面美國國旗前擺姿勢,未知圖片攝於何時。(Getty) 這一段人生經歷,聽起來多少有點像美國「成功故事」的典範了。 這似乎就不難理解以現實主義著稱的他以一種近乎感性的方式崇拜美國。對於這個收養他的國家,他曾經寫道: 「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同樣慷慨的精神和沒有惡意的東西。」 不知是不是納粹德國的童年經歷和他對「美國夢」的成年信念造就了他堅定的現實主義理念。 02 作為一名外交官、政治家,基辛格的遺產廣泛且有爭議,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他對現代世界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毋庸置疑。 他在越南危機期間掌舵美國外交政策,並參與了包括中東、中國、俄羅斯、智利在內,甚至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南蘇丹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 怎麼評價他的遺產,仁者見仁,這裏僅提供幾個視角。基辛格:圖為2020年1月21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德國柏林出席基辛格獎頒獎典禮 。(Getty) 首先,老先生明顯對自己的影響力還是比較自信的。 再看看他兒子對父親的評價。 「我父親堅忍不拔的另一個秘密是他的使命感。雖然他被諷刺為一個冷酷的現實主義者,但他並不冷酷無情。他對愛國主義、忠誠和兩黨關係等概念深信不疑。」 「我知道,沒有一個兒子能真正客觀地看待他父親的遺產,但我為我父親以一貫的原則和對歷史現實的認識來支撐國家政策的努力感到自豪。」 他的批評者則認為他是一個無視道德的權力政客,只要符合他的利益,對獨裁者也會予以支持。 他們的例證包括: 1968年越南戰爭期間,基辛格據稱阻止了一項幾近達成的和平協議,以幫助尼克遜勝選。 1973年,據稱基辛格與美國中央情報局捲入了智利將軍皮諾切特對該國民選總統的血腥政變。 1975年支持印尼對東帝汶的血腥入侵…… 對很多他的支持者來說,基辛格則被認為是外交奇才。 他曾在與前蘇聯的秘密談判中穿針引線,成功實現首輪限制戰略武器談判(SAL I)。此外,1973-1974年,他也調停斡旋,促成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結束。 作為一名外交官、政治家,國家利益為先,似乎無可厚非。 而行動的過程中破壞了道德操守,很多時候,似乎是可以理解但是不可接受,被詬病也在所難免。 03 基辛格眾多的外交成就中,中國人民熟知的是促成了中美建交。 1971年,基辛格對中國進行秘密訪問,與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會晤,為尼克遜次年訪華做準備。中美則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中美建交的見證人基辛格 有人說,當時中美建交時機、條件成熟,沒有基辛格也會有其他人,他只是順勢把這件事情往前推,不應該過度放大個人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用。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塑時勢,各位各有高見,在此僅提供幾個視角供參考。 首先看看官方的定位。 2022年「基辛格與美中關係」研討會上,王毅表示: 「半個世紀前,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尼克遜總統、基辛格博士等中美老一輩領導人,以非凡的遠見卓識、政治勇氣和外交智慧,打破了兩國隔絕對抗堅冰,實現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翻開了中美關係新的篇章。「 首先,「基辛格與美中關係」研討會是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在基辛格99歲生日之際舉辦的,回顧了基辛格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的積極努力。 基辛格生日,中國官方機構舉辦研討會,我想就已經足以體現中國對於基辛格為中美關係做出的貢獻感懷在心。 同時,再看王毅的用詞,老一輩中美領導人「非凡的遠見卓識、政治勇氣和外交智慧」,流露的情感也無需贅言了。 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呂祥認為,從思想上,基辛格可以說是中美關係的奠基人。因為尼克遜政府能跟中國扭轉關係,背後是大戰略思考在起作用。 而這個大戰略最重要的提出者或者說思考者就是基辛格。換句話說,基辛格思想被尼克遜重用,因而開創了中美關係。 而這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尼克遜當時其實是打破了常規上用國務卿來安排重大外交接觸的慣例,由時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 這實際上是把整個國務院甩在了一邊,甩開了官僚機制的約束。據說基辛格回去之後國務院才知道他訪華,中美間才得以達成高度的默契。 04 在回顧中美建交,基辛格在其中所做的貢獻時,筆者心裏不禁感慨萬千。如王毅所說,老一輩中美領導人是以非凡的遠見卓識、政治勇氣和外交智慧才推動了這件事情。 他們當中又有誰能預見到今日兩國關係降至如此冰點呢? 亞美尼亞前總統回憶基辛格時曾說他致力於儘可能深入地了解其他國家——不僅是他們的政治,還有他們的文化和哲學。 而這使他成為為數不多的能夠理解西方和中國世界觀之間根本區別的美國政治家之一。 但是現在的美國政治家、外交官里,還有多少人真的願意去了解中國,撇開意識形態,理智、客觀地去看待中國呢? 對此,呂祥認為,在基辛格之後,可以說這樣的政治家在美國已經不可複製了。 美國其實出現了思想斷層,目前哪怕拜登年齡的人,他們也是在冷戰後接受的教育,是一套固化的教育,意識形態色彩非常重。 當然我們不能說基辛格是完全脫離意識形態的思考者和行動者,但對他而言,戰略思維必須是高於意識形態考量的。 基辛格之所以被稱為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不是偶然的。現實主義的精華是大戰略,既不是細節上的斤斤計較,更不是限制在意識形態框架內的固化思維。 對當前中美關係而言,基辛格的思想能給出很好的借鑑。比如,美國一定要意識到目前的博弈是負和博弈,比的是誰輸的少,已經不只是零和博弈了。 最終只能是兩敗俱傷。 一個人的歷史功過自是留與人們自由評說。 但是在這時代大變革的背景之下,借基辛格百歲生日的契機,更有意義的是思考他所具備的什麼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 基辛格的難能可貴,尤其放在今天,大概是能夠超越價值觀和國內政治的羈絆,比較冷靜甚至冷酷地從美國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採取現實的舉動。 中美關係往前,不知是否還有下一個基辛格?基辛格:台灣問題暫無法解決 籲商若干年內維持現狀基辛格: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嚴重錯誤 基輔不應收回克里米亞基辛格百歲壽辰:國際政壇上毀譽參半的「中國老朋友」從來反對「北約東擴」的基辛格為何轉軚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 原文網址: 中美之間還有下一個基辛格嗎?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247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基辛格: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嚴重錯誤 基輔不應收回克里米亞【假新闻】 撰文:張顥庭 許懿安出版:2023-05-27 15:34更新:2023-05-27 16:24讚好563422144 美媒5月26日引述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稱,謀求讓烏克蘭加入北約(NATO)是一個嚴重錯誤,這導致俄烏爆發戰爭,而烏克蘭亦不應試圖收回克里米亞(Crimea)。 《華爾街日報》26日報道,剛迎來100歲生日的基辛格受訪時表示,幾個世紀以來,俄羅斯在該地區有重要影響力,但它對歐洲的立場是矛盾的,因俄羅斯有興趣加強與歐洲的關係以促進自身發展,同時對來自西方的潛在威脅持謹慎態度。基辛格認為俄羅斯這種矛盾心理導致俄烏戰爭。「我認為提倡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一個嚴重錯誤,並導致了這場戰爭。但它(戰爭)的規模和性質是俄羅斯特色的,我們抵制它絕對正確。」基辛格 他補充說,烏克蘭應在戰爭結束後加入北約。 基辛格稱,現在相信烏克蘭是歐洲武裝最充足的國家,而它是隸屬北約的。我處於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位置:當我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時,我幾近孤獨;而當我提倡加入北約時,我也幾近孤獨。基辛格圖為2023年4月29日,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據稱遭到無人機襲擊後升起濃霧。(Reuters)烏不應收回克里米亞 基辛格稱,希望戰爭結束後俄方將所有領土歸還烏克蘭,但不包括克里米亞地區。 他稱:「對俄羅斯而言,失去在歷史上從未屬於烏克蘭的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會是一個打擊,國家的凝聚力將受威脅,我認為這對烏克蘭(戰爭)後的世界並不可取。」美國自認正義 各國不同意「美國人認為自己是正義的,我們相信自己是無私的,我們沒有專門的國家目標。」基辛格 他補充說,「我們希望我們的觀點佔主導地位,不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在智力上更優越,而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觀點本身應佔主導地位。」 他指出,美國人的這種觀點不被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所理解。基辛格迎100歲生日 兒子撰文談父親長壽秘訣:好奇心與使命感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與基辛格會面 祝賀100歲生日從來反對「北約東擴」的基辛格為何轉軚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基辛格稱烏克蘭加入北約符合俄烏利益 中國外交部回應 原文網址: 基辛格: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嚴重錯誤 基輔不應收回克里米亞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245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