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十周年紀念版新序百歲季辛吉 期望實現美中戰略互信 22:392023/05/27 中時 李文輝 百歲季辛吉《論中國》十周年紀念版新序,期望實現美中戰略互信。(大陸中信出版社) 大陸環球網報導,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27日百歲誕辰,適逢他的專著《論中國》中文版出10周年紀念版,季辛吉特別新增序言,論述中美關係的歷史癥結和未來走向。季辛吉認為,「美中之間的衝突並不是命中註定的,也不是雙方樂見的」。季辛吉表示,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建立「戰略互信」「也許依然是一個長遠的願望」,但關心美中關係的美國人和中國人應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季辛吉新增序言寫到,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分歧常常源於雙方歷史和觀念的差異,「中國從主權和穩定的角度審視諸如人權這樣的問題,而美國則從襲自歐洲和啟蒙運動的普世價值角度詮釋這些問題。」季辛吉表示,自《論中國》出版以來,以上分歧以及兩國公眾輿論的分野進一步加深,「雙方的信念逐漸造成隨後的現實」。「於是,美國和中國沿著一條衝突道路走下去。」 盡管如此,季辛吉強調,美中之間的衝突並不是命中註定的,也不是雙方樂見的。在核武器和高科技時代,美中兩國兵戎相見的代價與戰勝果實的大小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與此同時,當今世界面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共同戰略目標,比如緩解氣候變化、防止核擴散、管理人工智慧的演變。 自1971年7月作為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國家安全顧問首次踏上中國土地以來,季辛吉始終關注中國,並期待中美關係能夠向前發展。在中美關係逐步走入低谷的過去幾年中,季辛吉頻繁發聲,呼籲兩國加強互相理解,妥善管控分歧,努力推動雙邊關係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進步的方向發展。 在《論中國》十周年紀念版新增序言中,季辛吉指出,「外交政策是可能的藝術。10年前,我對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建立『戰略互信』的可能性進行了思考。這也許依然是一個長遠的願望,但現在就應著手為兩國的戰略互信奠定基礎。對各自核心利益的共同理解和持續的對話構成了這一基礎。」 「2022年11月,美中兩國元首在印尼峇里島的會晤朝著這一目標邁出了建設性一步。關心美中關係的美國人和中國人應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季辛吉表示。 《論中國》是季辛吉唯一的中國問題專著,他在書中系統闡述了關於中國以及中美關係的見解。該書於2011年在美國上市,中文版於2012年出版。 戴琪會中國商務部長 關切中方非市場行為 全國國中大隊接力全國賽逾千好手齊聚台東 得獎名單一次看 全國自由潛水戶外錦標賽屏東海口競技 將選出世界賽國手 社评:基辛格的务实与理性,是今天美国最欠缺的 环球时报 2023-05-26 17:52大字 5月27日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100岁生日,由于他在国际政坛上巨大的个人声誉和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美国媒体纷纷撰文回顾过去的这个“基辛格世纪”,并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背景,那就是当下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刻”,“有毒的民粹主义在世界各地重新抬头,美中之间出现了一场新的冷战”。因此,“为了世界的利益,是时候让世界重新发现他了”。 毫无疑问,对基辛格不可能做简单的评价。他在美国遭遇过严厉的批评和质疑,在白宫时期的一些决策也饱受诟病,但没人能忽视他。仅凭在尼克松访华、结束越战以及缓和美苏关系这三件改变历史的世界性大事件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基辛格也足以载入史册。基辛格能超越价值观和国内政治的羁绊,务实理性地从真正的美国国家利益出发,推动大胆而有想象力的外交,是今天美国最欠缺的。 从白宫的权力中心退出后,基辛格结束了政治和外交生涯,却开启了更长久的作为思想家和战略家的人生,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度和好奇心从未下降,他的影响具有强大的扩散度和穿透力,展现出更突出的现实指导性。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引起世人最深层的担忧,很多人更加关注、重视基辛格的看法,甚至寄希望于这个百岁老人,能为眼下的僵局和难题指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既说明了基辛格作为战略学家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这样的战略学家在美国后继无人的失望。美国的思想断层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不少媒体在回顾基辛格的外交成就时都特别提到,他致力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其他国家,不仅是政治层面,还有那些国家的文化和哲学,而这一点被认为是许多当代美国领导人所缺乏的。事实反复印证了基辛格的远见和判断。他很早就针对北约东扩做出预警,认为俄罗斯做出强烈回应只是时间问题。这两年,基辛格对中美“新冷战”反复发出强烈警告,他还提醒华盛顿不应误判了中国的想法。他的政策主张有很强的理性和务实特征,这一缺失恰恰是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外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也是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反复出错的根本原因。 遗憾的是,如今“网红政治”泛滥的华盛顿,已经听不进去基辛格的忠告,甚至一些人认为他已经“过时”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基辛格先后近百次地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也是迄今访问中国最多的美国政界人士,但他对中美历史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务实建言事实上被华盛顿置之不理,反而是许多连台湾、西藏在地图哪里都指不出来的国会议员,赢得了最多的聚光灯,用激进的反华提案逐渐影响甚至主导了美国的国家政策方向。这是当下美国政治的悲哀。 华盛顿正在逐渐失去基辛格这样老一辈政治家所展现的政治勇气。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基辛格常常提出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大胆主张,与“社会主义中国”建交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它成功证明了中美可以双赢,一个忠实的美国爱国者也可以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这一点其实到今天并没有改变,但华盛顿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勇气。“中国通”想在华盛顿混得下去,首先得成为“反华通”,甚至连与中国的正常沟通和接触都要遭受“背叛国家利益”的尖刻审视。在华盛顿政客争相展示对华强硬的时候,他们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政治怯懦。 上周《经济学人》对基辛格做了长达8小时的采访,基辛格提到,“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中两国能否和平相处”。今天的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与半个世纪前已经完全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平与繁荣的根本逻辑发生了变化。如果说50年前,共同挑战让中美超越分歧,那么50年后的今天,中美之间巨大而广泛的共同利益让双方有足够的理由避免对抗。对头脑发热的华盛顿来说,基辛格式的现实主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它现在需要的一剂良药。 众所周知,基辛格首先是一个美国人,是美国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但因其睿智、理性和深刻,赢得了中国人的尊敬。全世界都希望这样的美国人能更多一些,美国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尊敬。在基辛格博士百岁诞辰之际,我们祝愿他身体健康,也希望华盛顿能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多想一想这位老人带来的启示。 「下一個中國」真的還是中國嗎? 發文時間: 2023/05/09 文 / 陳澍. 香港 瀏覽數 / 2,700+ 隨著長達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終於逐步走向其終局,愈來愈多的專家學者開始討論所謂「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議題。毫無疑問,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因此再度成為一大熱點話題,有人信心滿滿,也有人對此已提出警示。 為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效力20餘年的麥肯錫(McKinsey)大中華區主席倪以理(Joe Ngai)是當前關於中國經濟走向辯論陣營中的「撐華派」,倪先生於今年4月執筆撰寫一篇報告,標題就開宗明義,直呼「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中國低成長,仍對世界貢獻巨大 倪先生這篇題為《跨國公司的中國要務:新機遇、新風險、新佈局》的報告發表恰逢北京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後,中國許多官方媒體都紛紛轉載了麥肯錫這篇為中國經濟復甦叫好的報告,北京方面也自然十分欣慰,在疫情過後大力吸引外資的大背景下,有麥肯錫願意出來為中國經濟復甦站台,對北京而言當然是樂見其成。 對於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學者而言,麥肯錫為中國叫好的這篇報告本身其實並無太多新意,倪先生的論點主要還是基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規模之大,哪怕GDP增速無法再保持在5%的高水平,就算按照2%的低增速來估算,中國GDP總量未來數年依然將遠高於印度等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因此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 眾所周知,許多經濟學家很早就預測,如果全球發展未來數年沒有太大意外,中國經濟勢必在2030~2040年期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美國到時候只能屈居第二,這也恰恰是中美關係日趨敏感且充滿挑戰的主要原因。 「當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家都在急於尋求增長機會的時候,大家都會好奇:下一個『中國』究竟在哪裡?如果你還想尋求增長,那麼我們的答案非常明確,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倪先生帶領的麥肯錫團隊在他們的報告中信誓旦旦為中國經濟背書。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中國想走出類似日本經濟當前的困境,恐怕有一段長路要走。張智傑攝圖/中國想走出類似日本經濟當前的困境,恐怕有一段長路要走。張智傑攝 中國正在成為下一個日本?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走勢的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博士屬於反對派陣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中國可能正成為「下一個日本」。羅奇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學者,很多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都知道羅奇博士的專業背景,在回歸學界之前,他曾長期擔任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亞洲區主席及首席經濟學家。 從羅奇最近十多年出版的亞洲及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書籍,不難看出羅奇近年來對中國經濟看法似乎由牛變熊。他在2009年出版的《下一個亞洲》(The Next Asi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a New Globalization)一書中曾明確看好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而在他去年底最新出版的《意外的衝突》(Accidental Conflict: America, China, and the Clash of False Narratives)一書中,羅奇博士則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提出了不少預警。 例如他對中國社會老齡化加速及人口負增長的情況愈來愈感到擔憂,這會影響中國的勞動力供應,衝擊全球供應鏈。 羅奇認為中國政府從80年代開始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極其深遠,如今雖然中國政府已經改變毛澤東時代一路延續下來的人口政策,但現在鼓勵中國年輕家庭多生多育,恐怕為時已晚。 中國許多年輕一族苦於就業前景不明朗等經濟因素,單純從生活成本和質素角度來看,現在都不太願意生兒育女,這樣的狀況和日本以及台灣社會的窘境都很相似。與其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從羅奇等熊派人士的觀點來看,中國正愈來愈面臨成為「下一個日本」的風險。 「下一個中國」奇蹟仍有希望? 此外,中國因各地房地產發展而引發的高負債率,加上包括中美博弈所帶來的諸多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如果中國經濟真的變成「下一個日本」,那麼中國想要走出類似日本經濟目前的困境,恐怕會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日本的復甦道路如今掐指算來已經走了30多年,中國的復甦道路恐怕只會更長。 無論是為世界五百強企業服務的麥肯錫倪主席,還是如今身在耶魯大學教書的羅奇,大家對中國抱以如此高的關注度,是因為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如果北京方面可以對包括高負債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進行有效管控,外交上避免戰狼策略,那麼「下一個中國」的經濟奇蹟依然有機會發生。反之,如果美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在科技等領域出口管制及其他經濟制裁,進而加劇地緣政治關係惡化,最終兩敗俱傷,屆時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經濟體也絕無可能獨善其身。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美國耶魯大學世界學者,曾任美商Meta大中華、蒙古及中亞區公共政策董事總經理等職務)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