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長陳文章:培養領袖型人才,3大策略立足國際
文 / 金傳春
2023-04-24
民主的可能樣貌?理想與現實中的「人選之人」
在台灣談政治,可以完全不討論中國、不討論兩岸關係和統獨議題嗎?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創造了這樣的可能。劇中以文宣幕僚為焦點,替台灣人設想出未來可能的選戰樣貌,進而帶來療癒;然而,對中國民眾來說,從虛構台劇對照當前中國現實,衝擊感或許更大。
2021年底台灣舉行四項全國公投案,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幕僚張哲維到市場宣講,向民眾宣傳執政團隊的政策方向。(照片由張哲維提供)
瀏覽數 11,450+
臺大校長陳文章:培養領袖型人才,3大策略立足國際
臺大校長陳文章宣示將邁入創校百年,必須開創新局。黃菁慧攝
「 本文出自 2023 / 05 月號 」
今年1月8日,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陳文章接掌臺大第13任校長,為因應數位化、智慧化、永續化及少子化的新科技和新時代,提出「打造世界級學府,展現百年榮耀」願景,並宣示將邁入創校百年的臺大,必須開創新局。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期勉陳校長所提的八大重要工作規劃一定可以「領導臺大成為世界級學府」。
對此,臺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匯集師生、校友關注議題,於3月26日專訪陳文章及行政團隊,了解他如何以工程師的全面觀,帶領臺大在國際上爭榮?培養未來領導人才的策略?如何掌握人工智慧契機,引領師生、職員開創未來。以下為訪談精采內容:
拓展多元學習、學用合一
金傳春問(以下簡稱問):近20年,歷任總統與政府決策官員多畢業自臺大,您認為臺大學生的常見優缺點為何?如何在教育上強化學生出校門後的「宏觀思考」與「決策遠見」?
陳文章答(以下簡稱答):首先,臺大學生很用功;但入臺大後,因升學壓力消失了,往往對未來夢想的堅持感到徬徨。我感受到有些大二、大三學生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以設計一個暑期生涯探索學習計畫,讓大一升大二的學生經由實際參與,增廣見識,多方探索個人的志趣。
其次,我鼓勵學生走出去。以畢業前至少有一次企業實習與國外研習為目標。所以校方推動募款,拓寬學生更多視野,幫助他們在不同文化中,學習到如何與他人協調,從中培養創造力、執行力、領導力及利他精神。
隨著科技技術不斷創新,企業環境變動快速,但當時代變遷愈快,企業與公務機關不可能一直進用新人因應,所以學生在校就要養成隨時可自學新技術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具備強大的學習力,學校在課程發展上做了很多變革;除了雙主修、輔系與領域專長的學分課程的學術紮根之外,臺大正拓展「多元學習」[包括:(1)自主學習、(2) 237個領域專長模組、(3) 6個跨域專長、(4)「校學士、院學士」及(5) 20系有指導教師引導下完成學士論文的學士榮譽學程(Honors Program)]與「學用合一」(企業與海外研習)架構,重組統合課程,栽培具「自主學習力」的領袖人才。
另外,也結合系所領域,拓展現有國際引路人計畫(NTU International Mentorship Program)與國際引水人計畫(NTU Overseas Internship Program),建置全球移動力的學習網絡,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可到企業或非政府組織實習(國際生可在台實習,臺灣生可至國外實習)。
問:「師資」是高等教育最關鍵的要素。大學教師因自政府刪減退休金後,已被先進國與中國大陸高薪挖角,您將如何吸引優秀師資?
答:有「大師」,才能造就頂尖學府。「攬才」除了教育部的青年學者計畫與國科會的哥倫布和愛因斯坦兩計畫的外部資源,管中閔前校長原已設置的「臺大拔萃講座」,將增加名額,協助各學院延攬重點領域的學術成就卓著學者,並配合提供住宿及新進教師加給與創始經費,增強攬才的競爭力。
「留才」著重「彈性薪資」,中生代教師有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與彈性加給,已協助各學院另由募款設置「學術勵進青年講座」;並以「特聘教授加給」及「臺大講座教授」兩法對「資深教師」留才。另也有教學績優加給制。
事實上,台灣想打造世界級學府,不但要有世界競爭力的領域,還要有研究群聚落,所以未來我們也會與企業或財團法人機構一起合聘,擴充教研資源。
師資之外,臺大對優秀的行政人員也有彈性的獎勵制度。
問:您在接任臺大校長時,提到將強化「國際教育」,您將如何吸引國際學生來臺大就讀?尤其是父母來自台灣的年輕一代是否也能在延續中華文化的台灣有接受高教薰陶的機會?
答:國際生可分入學、就學與實習及就業三方面來談。
入學要選拔優秀境外生,這必須和國外知名中學、大學結盟,或去國外的中學辦營隊,與這些優秀的中學簽定聯盟可以薦送學生來臺大就讀,或或經由老師至國外進修時,協助選才;除提供優秀國際生獎學金外,可就入學、就學、實習到就業,設計完整配套措施,吸引優秀國際生來臺大就讀。
臺大培養的未來領袖人才,不但要有專業技術,還更重視領導力、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
爸媽來自台灣移民國外後的子女,可經姊妹校申請交換生或訪問生,或參加暑期班來臺大研讀。
本校一向基於多元化教育的理念,藉由不斷提升數位學習環境與內容、綜合大學課程的豐富度,及實證式教學發展的規劃與輔導,協助學生為開拓未來而學。臺灣大學注重引領而教(precision higher education),以養成學生六大關鍵能力(基礎能力、跨領域、自主學習、國際移動、問題解決及社會實踐),栽培全球社會和產業需要的開拓型、領導型人才。
問:冷門科系的學生茫然畢業後的出路,您如何協助臺大這些科系的學生創造自己一片天?
答:剛談到臺大要栽培具自主學習的領袖人才,是從學術扎根、通識課程(科技與人文素養)、多元學習及學用合一這四方面著手。因此,我們的教育不再侷限於「系」,並已有雙主修、輔系;加上領域專長模組、兩年的創新設計學程、學士榮譽學程及校院學士學位(非原系)。現在彈性大多了,學系界限已不那麼明顯;只要學生願意「主動」修習不同學程與組合課程,冷門科系仍有一片天。
陳文章認為,只要學生願意「主動」修習不同學程與組合課程,冷門科系畢業後仍有一片天。臺大提供圖/陳文章認為,只要學生願意「主動」修習不同學程與組合課程,冷門科系畢業後仍有一片天。臺大提供
問:臺大的「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虞兆中校長與數學系黃武雄教授努力下,曾備受重視;但近年年輕教授忙升等,年長教授勤接研究計畫,校園內的「通識教育」熱忱氛圍已走下坡,您如何提升臺大的通識教育水準?
答:臺大除大一國文與英/外文的語文共同必修之外,學士班學生須修習通識課15學分,含八領域:(1)文學與藝術、(2)歷史思維、(3)世界文明、(4)哲學與道德思考、(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6)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7)物質科學及(8)生命科學。此八領域極近似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七領域,各院系另明定修滿指定的三領域(至少9學分),其他可由學生自由修習。
其實通識課的主題可更精確聚焦。我曾開過「工程科技與人文素養」,引導學生明瞭人文素養對工程人未來生涯與工程企業管理的影響;如此聚焦後,對學生助益更大。
問:國外一流大學近年十分重視跨領域學習,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由副校長帶領跨領域教研,您有何獨特想法?
答:臺大的「跨域學習」十分多元,除了共同必修、通識課、系內必修/必選之外,均可跨域修其他課(領域專長12-15的學分課程,可拿證書),也可按個人興趣修習第二專長;且大學沒修完的學程,念臺大研究所時還可繼續完成。所以「跨域學習」在臺大有很多機會。我們甚至開放許多課讓臺師大、臺科大的學生也可來修。明年的臺大杜鵑花節,也會邀請我們兩個友校來參與學系博覽會。
問:管校長任內首開風氣推動「未來大學」,您上任後如何推波助瀾?
答:「未來大學」的理念,是強化「學生自主性」學習,學生在自我追尋與實踐夢想過程中,因外在激發而想到的問題,經由內在轉化成相關的學習動力,甚至提出要加強有興趣發展特定領域的專長。另方面,臺大推出「學士榮譽學程」,打破過去科系、校園與產學的界限,期能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
事實上,若年輕人能自主學習,企業界就不必為因應新科技而不斷加聘新人。我們最近增辦「企業講座」場次,也是讓學生多了解現狀,進而思索未來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而早作多方準備。
綜言之,臺大育才有四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系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第二階段是跨領域學習,第三階段強調學用合一,及第四階段為「具自主學習的領袖人才」。
以AI研究成果提升全球競爭力
問:臺大教師雖有國科會等單位提供的學術研究計畫,但因近年人事費漸高而台灣的研究計畫金額小,連實驗養動物也養不起。長庚大學與國外頂尖大學會對拿到研究計畫的老師,提供相對資金,鼓勵研究者更上層樓,您覺得這種作法,是否在臺大也可推動,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答:校方依據不同時期老師的需求,提供資源,有四作法協助他們在研究上更上層樓:(一)新進教師,可一次申請創始經費及專題研究計畫經費;同時鼓勵博士後學者加入「核心研究群」;(二)45歲以下教師,可申請本校學術研究生涯發展計畫,包括深耕型計畫與桂冠型計畫(搭配國科會優輕計畫);此外,外部研究經費補助獲得較少的老師,也可向校方申請拾玉計畫;(三)為促進團隊合作,校內已推動「核心研究群計畫」,以種子計畫精神,引領關鍵研發課題;對於具原發性的構想,以增加國際合作經費方式,鼓勵與國際團隊合作;及(四)成立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綜理國家產業需要、國際發展趨勢,將臺大具優勢的特色研究推向國際。
問:您提出對臺大的願景是「打造世界級學府、展現百年榮耀」,而至今臺大的國際排名已落後中國大陸的北大、清華大學等,如何迎頭趕上?
答:大學的重要使命是培育人才、創新知識與協助社會進步;這些任務不容易從國際排名來評比,但可以藉由排名來提高一所大學的國際學術聲望。
至今大學的國際排名多偏重在學術聲譽,例如我們台灣的半導體科技是世界第一,臺大電機系的全球排名也很亮眼;表示我們較優越的領域,也要讓他國學者知道。至於社會責任,臺大對國內外的貢獻其實有目共睹,反而排名在60名之外,好像不是很合理。畢竟教育要看長期的影響!當然,我們也要檢視自己還有哪些待努力進步的空間。
在提升學術研究的國際貢獻,臺大的策略是重點研究突破、提供優質研究環境及拓展國際合作三方面並進。
首先,研究突破可聚焦在原創性研究,深耕重點議題、引領影響未來的關鍵課題及推動前瞻跨域研究。
在優質研究環境方面,我們必須開發一些新穎的重點技術平台,並促進多領域討論、腦力激盪與融合的時空環境。
至於拓展國際合作,經由國際學者點對點的交流、國際合作計畫及共同發表,可延伸至研究群之間的合作、合設研究中心/實驗室、重點姊妹校合作,乃至由深耕重點與關鍵議題,擴展為議題式與區域式夥伴互聯中心及成立「全球永續發展智庫」與「亞洲高等研究院」,共同肩負提升全球所需的國際合作。
由國際知名研究機構來看,如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機構 (Max Plank)與羅伯特.科霍研究院(Robert Koch Institut)、法國的卓越研究所(Institutes of Excellence)與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美國的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與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融合成長研究計畫(Growing Convergence Research)、瑞士的國家頂尖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of Competence in Research)與巴塞爾免疫學研究院(Basel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以色列的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澳洲的伯內特研究院(Burnet Institute)、日本的全球頂尖國際研究基地計畫(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itiative, WPI)及韓國的基礎科學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台灣勢必要發展具國際頂尖特色的研究中心。換言之,經由核心研究群、特色領域研究中心及和國際頂尖研究中心的知識/技術交流努力,此三方面並進,臺大可掌握全球重要發展趨勢,加緊馬力,將可迎頭趕上。
臺大將充分利用AI研究成果提升全球競爭力。取自pexels圖/臺大將充分利用AI研究成果提升全球競爭力。取自pexels
問:在人工智慧(AI)機器人時代浪潮,如何善用AI科研成果以提升臺大的全球競爭力?
答:臺大未來將從研究深化、跨領域合作及產學鏈結著手:
(一)持續投入AI核心研究領域:AI在決策支援、流程優化及細節探索的表現優於人類,而臺大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傑出,,特別在語音辨識(尤其是中文)、智慧醫療、社群分析及硬體加速AI(hardware-accelerated AI)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成果。近日引起很大關注的生成式AI發展對人類處理事務將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但目前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如支援及降低所需大量計算需求、客製化、提高正確率等,都是臺大可以貢獻全球處,臺大適時掌握先機,應可以保持領先。
(二)深化跨領域研究及學習:AI的影響力已深入各行業、層面,而臺大領域多元且完整,對新技術掌握度高,不僅在醫療、農業、製造、法律,均已將人工智慧導入到相關領域中,未來會積極鼓勵臺大師生在人工智慧跨領域合作學習,並開設多元的AI相關課程,期待臺大師生及員工能成數位轉型時代駕馭人工智慧的AI+專家。
(三)加強產學合作及國際鏈結:將與國內外領航的科技公司進行密切的產學合作,建立聯合研究室,並與國外重點大學及姊妹校促進知識交流,更能創造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動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
臺大將充分利用AI研究成果提升全球競爭力[註一]。
問: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與企業界合作在校園內成立創業中心,鼓勵年輕人創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讓學生創造新的工作。臺大也有類似中心,請簡述具體作法與成效?
答:臺大在2008年設立「創意創業學程」,提供創意與創業相關課程學習、場域實踐與創業輔導。開設迄今已邁入第15年。自105學年度起擴大招收臺大、臺師大與臺科大三校聯盟學生。
2013年臺大成立「創意創業中心」。由於創業挑戰多,該中心從創新構想出發,到實踐新創旅程,提供幾近統包的服務。如提供台灣新創加速器與孵化器輔導創業者,以六大輔導資源協助新創加速成長,包含商業策略營運、新創與企業合作專案、創業社群交流、新創人才謀合、關鍵資源介接及公關行銷。又如「創辦人學堂」,邀請名師教導如何找對人共同創業,如何撰寫商業企劃書等,以及舉辦「臺大種子創業競賽」,提供創業基金。
截至目前為止,臺大已有30多個新創企業。技術轉移高達7.9億,五年的產學總收入是40億元,超過台灣的其他大學。
形塑典範,深耕社會責任
問:您曾期許臺大能在各領域培育領袖人才,然而近年校園裡漸漸找不到如李鎮源、楊照雄、陳拱北教授等人的人格風範,讓年輕一代學到「身教」,如何強化領導人才的人文教育?
答:臺大培養領導人才,除了創造力、執行力、領導力之外,還要有利他精神與人文反思。作法上主要由通識教育著手,以獎勵為輔;我們有「利他獎」(每200學生有一名),形塑典範,以及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1~3名,栽培肯為社會付出的未來領袖。
過去,臺大曾對研究發現和成果開記者會,未來將對學生服務特優者,也要有類似的公開激勵。
《遠見雜誌》的2023年大學社會責任評比,成功大學勇奪「在地共融」及「福祉共生」兩首獎,海洋大學榮得「生態共好」首獎與「人才共學」及「在地共融」兩楷模獎。臺大榮獲「人才共學」首獎。
問:去年臺大發生碩士論文抄襲事件,且是專任資深教師指導的不只一篇論文,卻在多年後被校外人士舉發,未來如何在制度上杜絕論文抄襲?
答:臺大學生大一修基礎課程後分流,學生與老師和系所院校主管的互動並不多;很難如過去由老師的言教、身教來影響學生。何況學生在網路聊天、交友的時間較多,也比和老師更親密。相對地,教授即使對學生有期望,也無法完全要求,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回想我學生時代,曾去老師家聚會。現在的師生很難有如此親近的互動。目前思考的改進作法是加強師生互動(如導生會等)、強化導師制與學生規範,頒發傑出導師獎,提高老師身教、言教的影響力。
杜絕論文抄襲,必須由教育制度著手。過去,校方待外人檢舉後,才組調查小組。今年3月17日教務處提案採「主動機制」,即一個單位若發生2位學生或2篇論文出問題,校方會啟動評量該單位。
大學是育才的地方,怎麼最後卻撤銷學位?我們要深切檢討。論文抄襲常出的問題在「寫前言」,系所往往沒有論文寫作必修課等要求,或老師也較少指導有寫作困難的學生如何下筆可以寫得更流暢或向學生提出要求。
去年臺大曾發生論文抄襲事件,陳文章認為,要杜絕必須由教育制度著手。池孟諭攝圖/去年臺大曾發生論文抄襲事件,陳文章認為,要杜絕必須由教育制度著手。池孟諭攝
問:校內外人士對臺大人的社會責任多所批評與期待[註二]。臺大前校長孫震在兔年團拜中,強調大學的「傳承文化價值與服務社會」,彰顯東方文化重視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這方面臺灣的教育比中國大陸超前[註三],您未來如何承先啟後再加把勁?
答:臺大有人文與科技對話講座、大師講座,還有新設立的椰林講座等。我們向來重視文化價值的傳承,也深知台灣在這方面有責任。
最好的作法是將過去的傳統文化能接軌到現代。我曾聽一場演講,說明漢字與現代科學演進的關係,聽後更能欣賞中華文化,所以我們的教學研究可以多思考從過去到近代的歷史過程中,為何發生那些時代變遷,會更有意義。
強化高教行政與制度革新
問:美國在60至70年代開啟高教的黃金時代,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在2005年的總預算是一年80億,至2015年已增至800億(幾乎十倍),在前年又上升至1636億;而臺灣大學在2015年僅144億,至2021年為160億。政府不重視高教,又將大學教授列入「公教人員」。2017年政府的年金改革大砍大學教授的退休金,大學教師成了重災戶!您認為臺大為國內龍頭大學,首應提出哪些高教改革建議?
答:臺大的經費加上教育部高教深耕計劃,一年約台幣200億元,而政府的大部分前瞻經費用在基礎的硬體建設,較少在攬才與留才;更何況至去年10月15日國內有158所大專校院,僧多粥少,經費有限。然而對臺灣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
國外的頂尖大學也是校內設有工作小組,再加上國家的資源挹注,所以許多關心國內高教發展人士,一致呼籲政府要重視攬才與留才。
問:臺大的院長以上高級主管,多位來自臺大人,近親繁殖在許多領域尤其嚴重,未來如何期達像柏克萊加大田長霖前校長的「多元人才以追求卓越(excellence through diversity)」?
答:台灣的公立大學行政主管的薪水固定,加給薪資並不多,責任重,也沒有國外頂尖學府行政主管有較大的決定權,所有教師聘任是系所依其委員會同意後,即自主決定。所以系主任、所長、院長等行政職,完全是一份使命感與責任,並不像國外許多大學,是由董事會決定行政主管薪資,助行政首長施展他們的新抱負。
不過,臺大未來可以聘任國內外傑出人才為「校級顧問」,拓展大學的思考面而走在時代尖端。
臺大師生同仁齊力,創造下一個百年榮耀
儘管少子化、政府高教經費不足、法規制度缺彈性、教授薪資低致難攬才及教研軟硬體建設離世界頂尖學府相去甚遠等等挑戰,誠如陳校長就職致詞說:「臺大擁有臺灣最優秀的師生及傑出校友的奮鬥築夢典範,做為國內龍頭大學,必須積極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將帶領師生同仁齊心協力走向世界舞台,創造臺大下一個百年的榮耀。」
誠然,臺大自傅斯年校長以「我們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辦學,引領歷任校長勇往挺進。童年在布袋戲與歌仔戲陪伴成長而接棒不到百日的陳文章校長,走訪臺大各校區與校園各角落,並計劃興建師生宿舍及學院大樓。陳校長的行政團隊已馬不停蹄準備登高貢獻全球。
[註一]臺大電機校友的安霸(Ambarella)公司王奉民執行長補充說:「AI有許多嶄新應用,美國學者研究人類表情,分析社群媒體哪些語句、字是否有種族歧視,協助診斷癌症等病。所以校方可鼎力促成跨域合作,法學院也可帶領研擬AI規範與政策討論(如何界定人的智慧與人工智慧等),甚至成立『資料科學所』,整合內部資源。」人工智慧內容,由廖婉君、謝冠雄、王奉民與吳宗樹提供專業看法。
[註二]前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楊志良前院長曾撰文「臺大愧對國人」。他急呼「臺大的教育至少要有一定比例的臺大學生能想到自己如何貢獻國家與臺灣社會」。
[註三]黃光國教授近年撰寫「中西會通四聖諦」五本書,今年5月中將出版「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以響對東西文化價值有興趣的讀者。
[誌謝]作者誠摯感謝下列關切我國高教發展人士的惠賜寶貴意見與熱心協助:陳文章、廖婉君、謝冠雄、劉源俊、王泓仁、林晏伊、吳忠幟、蔡素女、李琳山、袁孝維、繆希樁、石富元、黃冠涵、林白翎、陳世英、汪文豪、劉威、王力行、王亮龢。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台大新校長上任!金傳春:當務之急是改革積弊、海納人才
臺大校長陳文章:最想開「挫折」課,培養學生復原力
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揭,這類人才企業最想要
陳文章台大
民主的可能樣貌?理想與現實中的「人選之人」
在台灣談政治,可以完全不討論中國、不討論兩岸關係和統獨議題嗎?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創造了這樣的可能。劇中以文宣幕僚為焦點,替台灣人設想出未來可能的選戰樣貌,進而帶來療癒;然而,對中國民眾來說,從虛構台劇對照當前中國現實,衝擊感或許更大。
2021年底台灣舉行四項全國公投案,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幕僚張哲維到市場宣講,向民眾宣傳執政團隊的政策方向。(照片由張哲維提供)
2021年底台灣舉行四項全國公投案,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幕僚張哲維到市場宣講,向民眾宣傳執政團隊的政策方向。(照片由張哲維提供)
(德國之聲中文網)「理想狀態就是,台灣只有在討論台灣底下的左派跟右派,而不是在台灣底下還要去討論中國跟台灣。」民進黨新媒體中心專員游善閔這麼描述他對台灣未來選戰的想像:有一天,選舉可以回到純粹的左右派價值之爭,而不是台灣跟中國之間的選擇。
他說:「如果我們的候選人是這樣子,永遠都在談中國,沒有辦法回到只有存在於台灣的討論的話……你永遠都只要打對立牌就好了,就不會有人在討論(什麼才真的對台灣好)。」
游善閔接受DW採訪時說,不談統獨是《人選之人》最「夢幻」的部分,可能讓有些人覺得這部戲就少了點味道。但如此一來,戲劇得以呈現「正常議題討論的形象」,也讓台灣的政治工作者能從戲裡角色在選戰中的掙扎與選擇,產生共鳴並療癒自己。
對海峽另一邊的觀眾來說,《人選之人》劇中與上司互動的職場現實或許能感同身受,但台灣的選戰攻防與民主的日常實踐,卻可能難以想像。游善閔形容,政治幕僚對中國而言,可以說是個「架空、幻想職業」。
雖然戲裡隻字不談統獨,《人選之人》詞條卻還是遭豆瓣下架。許多中國民眾設法翻牆追劇,有微博用戶感嘆,兩岸戲劇「徹底走出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感覺」。
有中國網民表達艷羨:「羨慕那種繁榮、嘈雜的激情,羨慕有浪可造,有『事』可做,羨慕他們,至少簇擁著摸索、走向改變的可能性。」另一位網民深受劇中的女性力量衝擊,但對照「電視劇裡的烏托邦」與「沒辦法改變的現實」,此劇「看得人熱血沸騰又心如死灰」。
民進黨新媒體中心專員游善閔站在該黨中央黨部前。
民進黨新媒體中心專員游善閔站在該黨中央黨部前。
現實中的台灣政治幕僚
跳出戲劇的平行時空,實際走進台北市的民進黨中央黨部,會發現許多重疊之處。像游善閔一樣20到30幾歲的年輕黨工相當多;每人桌上的擺設,與一般職場上班族差異不大,但座位旁插著的彩虹旗,還有牆上掛的鼓勵投票標語,明白彰顯了政治工作者的信念與價值。
在8樓到10樓的辦公室之間,游善閔腳踩著運動鞋,熟悉地走上走下。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政治幕僚內斂的特質,低調,不張揚,寧可隱身在布幕之後。而就在這裡的辦公室,真實世界的「造浪者」搭上戲劇熱潮,把握了一波造浪良機。
5月初,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這裡拍了一張「劇照」,舉著攝影機的游善閔跟其他黨工難得在鏡頭前露面。他說,這幾乎是「百利無一害」的政治宣傳,既展現該黨支持台劇發展,也凸顯年輕形象,創造出候選人跟黨工站在一起的團結象徵。
不過,並不是只有民進黨搭上了這波潮流。在社交媒體上,國民黨打出一波「造詐者」攻勢,批評民進黨空有打擊詐騙的承諾,未能解決實際問題。
選戰怎麼打?幕僚:當候選人彈藥庫
光憑一齣戲的熱潮,對2024年大選的選情顯然不是重大影響因素,但透過戲裡戲外的「文宣戰」,台灣民眾得以一窺選戰到底是怎麼打的。
在台灣,民主政治的實踐不只靠打選戰,還要靠政治工作者每一天與民眾的溝通。從網路文宣與論述攻防,到地方基層的選民服務,政治有許多不同的「戰場」,幕僚各就各的「戰鬥位置」,替一個黨或候選人把浪造得越高越好。
食品科學背景的游善閔,2014年受太陽花運動啟發而開始關心政治,到了2018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之後,選擇投身政治工作,一開始加入民進黨青年部,後來也曾擔任地方議員助理。他這麼描述自己的「戰鬥位置」:「我來當你(候選人)的彈藥庫,那你就去掃射就對了。但是我不會當掃射的那個人。」
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政治幕僚的不只游善閔。從2018年底到2019年,台灣內部經歷了大選震盪,見證國民黨的韓國瑜「橫空出世」。當時韓國瑜曾赴港澳會晤中聯辦官員,引發台灣人對中國統戰的新一波疑慮。值此之際,香港「反送中」運動風起雲湧;眼見港警強力鎮壓香港民主派,台灣社會也瀰漫著所謂「亡國感」氛圍。
Hongkong Miete Wohnen (Reuters/T. Peter)
香港年輕人為何投入「反送中」行列
「政治局勢不斷惡化」
22歲的澤琳娜剛從電影學院畢業。 對她來說,香港的政治情勢不斷惡化,而她與身邊的朋友都很努力盡一己之力維護香港所擁有的一切。 她告訴路透社:「我有美國護照,所以照理來說,我隨時都能選擇離開香港。 但我仍希望我們能促成一些改變。 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我會選擇離開香港,但目前為止,我仍在這裡持續替香港奮鬥。 」
1234567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國會辦公室新聞部主任張哲維告訴DW,2019年初還在當兵的他,感受到強烈的「危機存亡感」。
那一年5月,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前夕,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呼籲同黨立委頂住壓力,在「歷史性的一刻」投下關鍵一票。受那番話感召,張哲維表示:「如果說因為成為這個體制內的一部分,能夠讓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有更多的願景,或者是願意給有進步理念的黨派、政府繼續為大家做事情……不管做什麼事情,我都願意去做。」
就像《人選之人》劇中的蔡易安,張哲維也是社會系出身,關心社會議題,對改變社會有憧憬。退伍後,他參與了立委選戰,協助社運人士賴品妤參選。他以「業務員」來比喻自己當時的角色,要站路口、跑夜市,四處掃街拜票,推銷「候選人」這個產品。
「你要怎麼把這個產品賣出去,讓選民買單,靠的就是這個產品的內容,比方說選民服務,比方你爭取的地方建設,比方你在國會問政的成績。」張哲維說,他後來擔任立委的新聞聯絡人,同樣也是銷售產品,只不過角色像是從業務變成行銷廣告。
待在政治圈這幾年,他不是沒有過自我懷疑。而正如戲劇所呈現的,「你可能做得很好,但是選民不一定要投給你啊,這個就是民主政治」。張哲維說,一個「心智堅韌」的政治工作者不能缺少明確目標。否則,「很快就會被影響,覺得『現在網路聲量才不關注這些』……最後漸漸迷失,忘記自己當初可能實際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中)與幕僚張哲維(左)2021年8月參加立法院氣候行動倡議記者會。(照片由張哲維提供)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中)與幕僚張哲維(左)2021年8月參加立法院氣候行動倡議記者會。(照片由張哲維提供)
「造浪者」走上浪尖
正是懷抱著想要改變的事情,促使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沛憶從過去的幕僚身份,選擇站出來在地方參選,如今也希望進一步投入國會立委選戰。她表示,在中央黨部工作時是高度分工的,但出來參選像是「一個人籌備一個小黨部」。
不久前,吳沛憶剛與無黨籍立委林昶佐開辦了聯合服務處,有意在林昶佐卸任後接棒。一個平日上午,一位老先生走出服務處門口時,向接待的年輕幕僚留下一句話:「為了民主的國家加油!」每一天,類似的場景可能上演好幾次:幕僚與選區民眾的互動,創造的是台灣民主社會最尋常的風景。
該服務處原本是咖啡店,幾個幕僚坐在門口的桌旁,一邊盯著電腦螢幕,一邊講電話;另一個幕僚站在吧檯邊,展示做好的宣傳圖文給議員過目。吳沛憶則在後面的小房間裡接受DW訪問,談起從政的初衷,她說:「希望台灣可以成為一個跟其他國家一樣,不需要為了比較特殊的國際處境,導致於比如說我們的年輕人可能少了很多國際組織交流活動的機會。」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沛憶5月10日在其服務處接受DW訪問。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沛憶5月10日在其服務處接受DW訪問。
吳沛憶表示,從政不是只為了選舉。「你是想要體會選舉的快感,還是你喜歡勝利的感覺,還是在選上的第2天開始,那些事情才是讓你真正感到有熱情的?」她說,選舉是為了得到民眾的託付,但從事政治工作的核心,其實在於日常要面對各種利益群體,居中折衝。
吳沛憶也指出,民進黨現年40歲至60歲有一群被稱為「幕僚世代」的黨工,這些人數十年隱身幕後,通常不會出現在公眾視野之內,能夠長期留在政治圈打拚,更仰賴堅定的信念。
事實上,民進黨的「幕僚世代」不乏許多累積足夠能量者,都以造浪者之姿走到幕前,例如現任立委吳思瑤、鄭運鵬等人;相較之下,國民黨較缺乏幕僚出身的政治人物。台灣媒體《新新聞》和《風傳媒》2020年曾統計,該屆立委中,有逾半數民進黨委員有相關經驗,但只有不到2成的國民黨立委當過助理或幕僚。
較年輕的一代之中,也有不少人走上這樣的參政道路。現年36歲的吳沛憶指出,民進黨的制度較有利於年輕人參政,例如2018年她參選議員時,在黨內提名階段便獲得35歲以下的青年加權。
30歲的國民黨前桃園市議員參選人謝克洋也有幕僚經驗,過去當過國民黨前立委吳志揚的助理。他也是國民黨前台南市議員謝龍介的姪子,選舉期間有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等人支持,但最後未能當選。謝克洋接受DW電話採訪時說,國民黨的體制確實較不利於青年,因為現任議員有優先保障,「等於新人互相廝殺」,能否在黨內脫穎而出,只能各憑本事。
播放影片4:10 min
韓國瑜:「民主自由不是洪水猛獸」
改變的力量
目前在德國弗裡德裡希諾曼自由基金會在台辦事處擔任專案專員的賴郁棻,大學時期曾在新竹市替新興政黨「時代力量」的邱顯智競選。
她接受DW訪問時,憶起當時一邊讀書、一邊全職工作給身心帶來的負擔。當時她從早到晚掃街、跑市場,又得回學校上課,有時還要在辦公室開會到深夜。「我後來身體其實有壞掉,瘦了7公斤,然後一直掉頭髮,因為那時候壓力太大……再加上選舉選輸了,所以你會有點創傷。」
或許正如《人選之人》劇中一句台詞所言:「選舉真的是傷害我的生命。」面對工時長、薪資待遇不高的勞動條件,非常考驗台灣的年輕政治幕僚的體力與精神。但即使後來選擇了其他的生涯道路,過去與戰友並肩作戰的回憶,卻不會那麼容易消失。
2014年的318太陽花運動,促使許多台灣青年走入政治這一行。賴郁棻說,她和幾個當時認識的朋友,在今年的3月18日曾有一次KTV聚會。「那個空間裡面的人很像《人選之人》裡面……我們那時候也是一個大包廂,一群人在那邊唱歌喝酒,有的人在講一些垃圾話。你就知道,就是只有我們這種奇怪的年輕人,才會在KTV點那種很舊的台語歌,黨外時期的……。」
「改變」的力量,讓許多台灣年輕人甘願繼續留在政治圈裡。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幕僚張哲維說:「當你跳下去做了,發現有一點改變的時候,你就會一直做下去。」
《人選之人》呈現的台灣民主樣貌,是否也能替海峽另一邊的中國帶來思想衝擊?民進黨新媒體中心的游善閔表示,他會想跟中國民眾說:「你能夠看得到(這部戲),那是你的福氣;你想要成為這樣子的環境下的人民,那你可能得做出一點犧牲。」
2020年1月,民進黨幕僚游善閔(右)與當時是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的賴清德在桃園出席立委造勢場合。(照片由游善閔提供)
2020年1月,民進黨幕僚游善閔(右)與當時是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的賴清德在桃園出席立委造勢場合。(照片由游善閔提供)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日期 15.05.2023
作者 周昱君
主題 劉曉波, 專題報導:全景觀看「習馬會」, 人權, 零八憲章
關鍵詞 台灣選舉, 幕僚, 選戰, 民主, 兩岸, 統獨
反饋: 意見反饋
列印 列印此頁
固定鏈接 https://p.dw.com/p/4RM6U
相關內容
Taiwan Military Live-fire Training Amid Increasing Tensions With China Taiwanese soldiers oversee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2-day live-fire drill, amid intensifying threats military from China, in Pingtung county, Taiwan, 7 September 2022. Taipei has been receiving more arms sales and weapons from the US, while fostering its ties with countries like Japan, the UK, Canada and India, as Beijing vows to unify Taiwan without exclud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orce. Pingtung County Taiwan PUBLICATIONxNOTxINxFRA Copyright: xCengxShouxYix originalFilename: ceng-notitle220907_npjaV.jpg
民調:中國若為「統一」攻台 七成台灣人願挺身而戰 30.12.2022
台灣民主基金會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若中國以「統一台灣」為由對台發動攻擊,有超過七成受訪者願為了保衛台灣而戰。
02.05.2023
Paraguayan President-elect Santiago Pena gives a press conference in Asuncion, Paraguay, Tuesday, May 2, 2023. Peña, a 44-year-old economist and former finance minister, won Sunday's election. (AP Photo/Jorge Saenz)
巴拉圭候任總統承諾加強對台關係 06.05.2023
新當選的巴拉圭總統潘尼亞發推文感謝蔡英文致電祝賀,並且許諾將繼續推進互利互惠的雙邊關係發展。在選舉期間,反對派候選人曾揚言如果當選要與台灣斷交,改與中國建交。
03.11.2021
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 FDP-Bundestagsabgeordnete, Mitglied des FDP-Bundesvorstandes und Verteidigungspolitikerin, spricht in ihrem Abgeordnetenbüro im Jakob-Kaiser-Haus in einem Interview mit einem Journalisten der Deutschen Presse-Agentur. (zu dpa Strack-Zimmermann warnt vor schnellem Abzug aus Mali ) +++ dpa-Bildfunk +++
德國議會代表團、教育部長將接連訪台 05.01.2023
德國將在下周派出一個高級議會代表團前往台灣,隨後德國教育部長也將對台灣進行20年來的首次部長級訪問。此舉預料將引發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