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外長會議日本開幕 確認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
2023/4/17 00:21(4/17 07:41 更新)
G7外長會議16日晚間在日本長野縣輕井澤町開幕,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前左)主辦工作餐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中)、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前右)等人出席。(圖取自twitter.com/MofaJapan_en)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6日專電)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今晚在日本長野縣輕井澤町開幕,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主辦工作餐會,討論議題包括中國在台灣周邊加強軍事演習等,並確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G7外長會議今晚開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法國外交部長柯隆納(Catherine Colonna)、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英國外交大臣柯維立(James Cleverly)、加拿大外交部長趙美蘭(Melanie Joly)、法國外交部長柯隆納(Catherine Colonna)、義大利外交部長塔加尼(Antonio Tajani)等G7各國外長,以及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副秘書長莫拉(Enrique Mora)出席。
林芳正身為主席舉辦工作晚餐會,與會人士邊共進晚餐邊討論,針對涵蓋中國、北韓在內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局勢進行意見交換,一致同意反對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嘗試。
有關對中國的關係,林芳正強調,已直接表明G7的憂慮,要求中國身為國際社會有責任的一員,在全球性的課題上進行合作,建立具建設性且穩定性關係。
報導說,對此,出席的G7各國外長持相同的看法。會中也確認了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針對北韓宣布13日試射了新型固態燃料洲際彈道飛彈(ICBM)一事,林芳正表示深感憂慮。G7強烈譴責北韓三番兩次發射彈道飛彈。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G7外長會議17日將針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局勢進行討論,預料將確認對俄羅斯採取更嚴厲的制裁措施以及持續支援烏克蘭的方針。
G7外長會議18日閉幕,林芳正將於18日中午出席記者會,說明會議成果並公布G7外長聯合聲明。
G7會員國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G7外長會議的與會人士除了G7各國外長外,歐洲聯盟(EU)也派代表參加。日本是今年G7輪值主席國,5月將在廣島市召開G7領袖高峰會。(編輯:何宏儒)1120416
#林芳正#日本#G7外長會議
歐盟外交首長:歐中關係取決於北京作為包括對台
2023/4/16 21:02(4/16 21:34 更新)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表示,中國與歐洲的關係取決於北京當局作為,包括台灣的議題。(路透社)
(中央社輕井澤16日綜合外電報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今天表示,中國與歐洲的關係取決於北京當局作為,包括台灣的議題。
路透社報導,波瑞爾在日本舉行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開始時的視訊演說中,談到了前述言論,凸顯出這次為期3天會議的兩大主題:對中國必須採取一致態度,以及對台灣的關切。
G7外長會議將展開 台灣及俄烏戰爭議題料成焦點
中國成為G7外長會議的焦點。日本則是亞洲唯一的G7成員國,對於中國在區域內日益增長的勢力深感不安,且特別關注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
波瑞爾說道:「台灣海峽發生的任何事情,對我們都意義重大。」他強調必須跟中國往來,並保持溝通管道順暢。
美國國務院一名高階官員表示,G7各國外長可能會討論他們對中國的「共同一致」態度。
這位基於資訊敏感性而要求匿名的官員,他在從越南飛往日本的飛機上告訴媒體:「中國採取的許多行動引發集體關切。」
這名美國官員還說,台灣也將成為會中討論的主題。
對G7外長會議東道國日本來說,烏克蘭的危機升高了各界對中國軍事干涉台灣可能性的擔憂。
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佐藤洋一郎指出:「對日本而言,G7是個平台,日本可在其中表達安全議題並非只有烏克蘭戰爭。」
他說:「將中國納入議程,不但對日本很重要,對美國來說亦然。」
英國外交部則在聲明中表示,G7各國外長將討論國際援助要如何最具戰略性地運用,以協助烏克蘭軍隊持續在戰場上取得進展並「確保永久和平」。(譯者:劉淑琴/核稿:陳彥鈞)1120416
NHK專訪 法國外長:對台立場沒有改變
2023/4/16 17:10
(中央社東京16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有關台灣發言惹議,法國外交部長柯隆納接受日本NHK專訪時表示,「有關台灣情勢,不該片面改變現狀」,強調法國至今立場沒有改變,也考慮在G7外長會議上說明。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交部長會議今天在日本長野縣輕井澤町開幕,柯隆納(Catherine Colonna)會前在法國巴黎接受NHK專訪。
柯隆納4月初陪同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訪問中國,她說,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時,「馬克宏對習近平說,中國如果再對俄羅斯提供協助的話,跟我們的關係就會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也會改變」,直接牽制中國在有關侵略烏克蘭方面進一步接近俄羅斯的舉動。
柯隆納強調馬克宏此次訪中意義時說,中國應扮演更直接呼籲俄羅斯遵守國際法等的角色。
至於馬克宏提到歐洲應該跟有關台灣的美中對立保持距離引發爭議,柯隆納再度強調法國至今立場沒有改變說,「有關台灣情勢,法國認為不該片面改變現狀」,也會考量在G7外長會議中向各國說明。(譯者:黃名璽/核稿:陳政一)1120416
馬克宏棄台爭議言論遭砲轟 凸顯台灣重要性成國際共識
2023/4/14 08:50(4/16 18:47 更新)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左)6日在北京以軍禮歡迎法國總統馬克宏(前右)到訪。(路透社)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特稿)法國總統馬克宏完成一塌糊塗的訪中之旅後,回程在專訪中的「台海衝突無關歐洲、不做美國附庸」等言論引起盟友怒火。台灣議題再受熱議,更意外催化國際對台好感,顯示台灣重要性已成全球共識。
德外長:台海並非與歐洲無關 歐盟對中立場一致
波蘭總理暗批馬克宏短視 指加強對中關係是歷史性錯誤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9日結束在中國的3天國是訪問行程。馬克宏不僅未能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敦促俄羅斯停火,也未能傳達歐盟團結訊息,最後更淪為法商業務代表,被學者諷為「北京朝聖之旅空手而歸」、「外交失敗」。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指出,「馬克宏毫無疑問以為自己能改變局勢,但在企圖勸退俄羅斯總統蒲亭入侵烏克蘭後,這是國際舞台上的第2次失敗,形象損失慘重」。
戰略模糊也對國際形象帶來傷害,朱利安批評馬克宏「第三路線」策略缺乏清晰度,對俄國、中國獨裁時而批評、時而親暱,令人霧裡看花,戰略可信度大打折扣。
而馬克宏絕口不提台海議題的立場,也為人詬病。議員、學者都在行前呼籲馬克宏向習近平重申台海穩定重要性,表示台灣議題才是關鍵,但馬克宏卻「裝聾作啞」,被參議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卡托蘭(André Gattolin)痛批馬克宏是「雙腳落入北京陷阱裡」。
就在各方以為這趟毫無結果的訪中之旅將劃下句點時,馬克宏在回國專機的訪問卻將台灣議題再次推向國際舞台,而馬克宏則成為全球眾矢之的。
他說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不應成美國附庸。「歐洲人面臨的問題在於: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
法國總統馬克宏(後右)6日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左)。(路透社)
馬克宏自認「代表歐洲」,無視台海穩定,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又對中國順從迎合的言論引起國際輿論譁然,遭各國政治人物、學者、記者譴責,認為他沒資格做歐洲領袖。
馬克宏不斷強調的「第三路線」其實大有淵源,也是直到今日都被法國奉為外交圭臬的「戴高樂主義」。當時戴高樂將軍不與美、蘇兩陣營為伍,欲開創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更在1964年搶先全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
歐洲戰略自主在法國倡議下,已成歐盟準則。推廣歐洲主權沒有錯,但為何這番「棄台論」會引發如此激烈反應,導致全球盟友不滿?主要包含許多原因:
一是分化歐盟內部與跨大西洋團結,馬克宏強調不做美國附庸,然而美國在眼下俄烏戰爭中大力軍援烏克蘭,提供歐洲安全保護,甚至遠超於不斷喊話的法國。
跨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俄國鄰近的中東歐感受最深,因此也在馬克宏失言後首先發難,批評馬克宏破壞歐、美結盟,甚至可能置烏克蘭於危險之中。
中東歐大聲疾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盟必須團結一致,讓歐洲與美國相鬥是死路一條」、「和美國的同盟是絕對的基石」;許多人甚至分析,沒有美國,烏克蘭恐怕已經落入俄羅斯之手。
言論也差一點引發歐美摩擦。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質疑雙方關係是否要重新調整,表示若歐洲不願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站,則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國。
法國學者:馬克宏訪中外交任務失敗 戰略模糊大損國際形象
馬克宏訪中避談關鍵台海議題 遭批落入北京陷阱
馬克宏訪中後發言內容時機都被批 盟友:災難一場
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博達安(Antoine Bondaz)告訴星期日報(JDD),這番話無疑在法國盟友間製造「不必要的質疑,這在需要展現統一陣線的時刻絕非好事」。
所幸美國白宮出面緩頰,表示美法互信、關係良好。而法國政府也趕緊滅火,稱法國在美、中之間從不保持「等距關係」(équidistance),法美享有共同價值。
破壞威懾中國力量,危害台海穩定,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國會議員連署譴責馬克宏,「在北京增強中國南海軍事演習,並向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展現持續支持之際,是對台灣送出漠視訊號的最糟時機」。
不僅是美國與歐洲盟友,還有日本、加拿大、澳洲等面臨中國威脅國家的抗衡努力,也都可能被自認代表歐洲的馬克宏影響。
圖為馬克宏7日訪中行程抵廣州中山大學與學生會面。(路透社)
華爾街日報也評論,「沒人想要台灣危機,但要避免,就需要可信的威嚇力…他無用的評論將破壞美國和日本在西太平洋對中國的威懾」;紐約時報則認為法國外交破壞了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
德國中間偏右國會議員呂特根(Norbert Rottgen)說,「若我們告訴習近平和蒲亭這種人說他們的侵略不關我的事,衝突就更可能發生。這不是勸阻的方式,反而是引誘,因此馬克宏的發言非常不負責任」。
此外,馬克宏說台海危機來自於「美國的節奏與中國的過度反應」,暗指美國是造成緊張升級的主因。
博達安等人強調,這是「分析錯誤」,須看清中國才是問題所在。同屬執政復興黨(Renaissance)、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博多黑(Eric Bothorel)便強調,台灣有事,歐洲有事,「唯一該為威脅(台海)現況負責的,是中國」。
維持台海穩定的方法,是威嚇習近平不得片面以武力改變現況,然而專家擔心,馬克宏的言論會讓中國以為若危機爆發,歐洲將維持中立、袖手旁觀,將削弱對中嚇阻,非常危險。
馬克宏「棄台」風波引發國際撻伐,不僅歐、美盟友批評,法國國際形象也令人質疑,迫使馬克宏在荷蘭訪問時還召開記者會澄清,「支持維持台灣現狀,對台海立場未變」。
然而,「多虧」馬克宏失言,國際輿論再次關注台灣議題,並逐漸形成共識:台灣有事,全球都將面臨衝擊;守護台海,民主陣線人人有責。
博多黑就向中央社直言,「若台灣真的出現衝突,那也會是我們的事。沒有比台灣情勢惡化更糟的…這會為全球帶來極度嚴重的後果,法國毫無疑問也包含在內」。
危機成轉機。如駐法代表吳志中所說:「所有輿論一面倒都在支持台灣,台灣從來沒有獲得如此強大的曝光度與支持。」
馬克宏談台海惹議 駐法代表:全法國都在討論 一面倒挺台灣
如費加洛報(Le Figaro)12日報導的「為何不能忽視台灣」一文,法國媒體都藉機分析台灣的重要性。
首先,便是台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地位。主流媒體一再強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若台灣落於北京之手,意味著透過骨牌效應,西方影響力將在全球經濟之肺消失」。
若美國與盟友放任台灣被共軍入侵,「他們也將失去整個亞太地區盟友的信賴,從韓國、印尼到新加坡,整區將重回中國影響力之下」。
即使是支持歐中經貿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都認為,歐盟可以讓習近平知道,武力攻台將帶來中國重要市場歐盟的經濟報復制裁,並重申,「我們在台灣有重大利益」。
再者則是台灣代表的自由民主價值已人盡皆知。對許多分析師而言,台灣的存在,象徵民主對抗威權的希望。
重點週刊(Le Point)更指出,馬克宏的言論與歐洲存在的價值—人權—相反。「說台灣不是戰略要務不是有違道德,而是歐盟抱負,或者也是存在目的、計畫、中心思想、運作與理論意義的根本大轉變」。
歐洲議會最大黨團人民黨(EPP)主席韋柏(Manfred Weber)直指核心:「任何捍衛自由和民主的人,都不是跟隨者」。
法新社前總編輯暨前北京特派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就向中央社表示,馬克宏的政治錯誤意外地帶來好結果:「其喚醒了某些人對台灣的好感。與馬克宏一開始的目的大相徑庭,現在我們談論越來越多台灣了,為此我向馬克宏道謝。」(編輯:張芷瑄)1120414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中央社(@cnanews_tw)分享的貼文
#馬克宏#台灣#中國
延伸閱讀
德國外委會主席:馬克宏將為台海爭議言論付出代價
歐盟最高外交官:維持台海和平攸關歐盟對中國信任
專家稱加拿大挺台與馬克宏成對比 媒體訪駐加國代表直稱台灣大使
馬克宏訪北京表面風光 專家不看好中歐關係回溫
歐盟重申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間接駁斥馬克宏
英前首相特拉斯挺台灣 暗批馬克宏對中「軟弱」
外交部: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博多黑17日訪台
馬克宏
魯拉訪中稱常看中國足球 網友一片調侃嘲諷
NHK專訪 法國外長:對台立場沒有改變
習近平
美外洩文件:中共中央軍委批准向俄提供致命武器
前白宮顧問:護台已成美國政策 是否爆衝突視習近平野心延伸閱讀
G7承諾加速放棄化石燃料 但未能設定新的最後期限
歐盟外交首長:歐中關係取決於北京作為包括對台
德外長:台海並非與歐洲無關 歐盟對中立場一致
德中外長台海烏克蘭議題公開交鋒 記者會爆火藥味
日中外長會談 林芳正提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
加拿大外長:中國日益具有破壞性 將強化與台灣關係
日經:美國促G7成員聯合行動 反制北京經濟霸凌
林芳正
日外相訪中 NHK民調7成受訪者認兩國關係不變
中國不排除犯台 日本外交藍皮書:最大戰略挑戰
布林肯
布林肯14日抵河內 推進越美關係討論
法新:台海緊張後美尋求拉攏亞洲國家 布林肯訪越南日本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