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海牙演說倡歐洲主權 遭抗議民眾短暫打斷[影] 2023/4/12 00:19(4/12 07:44 更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29MOGEIGkk 影片來源:FRANCE 24 English (中央社海牙11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今天抵達荷蘭進行國是訪問,並在海牙發表有關歐洲主權的演說,他剛開始演說就遭到抗議民眾喊話打斷,抗議者隨即被帶出場,馬克宏才繼續演說。 法新社報導,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下午在海牙這場以安全與經濟事務上的「歐洲主權」為主題的演說才開始,聽眾裡就有人高喊:「法國的民主何在?我們何時失去了民主?」他們顯然是指控他以不民主方式推動引起爭議的年金改革計畫。 專題/法國年金改革掀百萬示威潮 一次看懂民眾到底反什麼 這場演說開始前就有約20多個抗議民眾在會場外高喊口號。馬克宏開始演說時,場內兩名女性抗議者高舉寫有「暴力與偽善總統」字樣的標語,在會場另一邊也有一名男抗議者高舉抗議標語。 馬克宏回應他們說:「如果你們給我點時間,我可以答覆這個問題。」但安全人員1分鐘後就把這些抗議民眾帶出場。 馬克宏後來接著說:「社會辯論非常重要。各位如果對我們在法國所討論的事有問題,我都可以答覆。」 他表示,民眾若因不同意一些法律而「為所欲為」,恐將「使民主面臨危險」。 45歲的馬克宏在法國推行年金改革,將退休年齡由62歲提高到64歲,面臨第2個任期開始以來最大挑戰,已遭遇連串抗議和示威活動,13日又有新的罷工行動將登場。 在國際上,馬克宏上週訪問中國後,接受媒體訪問時發表「歐洲不該因台灣和中國起衝突,不為美國附庸」的言論,引起各界抨擊,風波在全球延燒。他這趟荷蘭之行就歐洲主權議題發表的演說受各方密切關注。(譯者:林治平)1120412 香港反送中策略啟發 法國反年改抗爭轉換模式馬克宏:盼年底前實施年金改革 失去民心也願接受7成法國人反年金改革 寵壞的孩子或社會分配主義捍衛者?法國拚改革避免年金破產 退休新制5大重點一次看法國力拚退休金改革 歐洲各國制度比一比 馬克宏稱歐洲不該捲入台灣 德朝野同聲譴責馬克宏海牙演說倡歐洲主權 遭抗議民眾喊話打斷 馬克宏訪中後發言內容時機都被批 盟友:災難一場 2023/4/12 09:55(4/12 10:58 更新) 圖為馬克宏(前)7日訪中行程至廣州中山大學與學生會面。(路透社) (中央社巴黎11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日前有關「歐洲不該因台灣和中國起衝突,不為美國附庸」的言論引發怒火、分歧以及混淆,法國官員今天忙著善後滅火,讓傷害減到最低。 路透社報導,馬克宏是在訪中行時接受媒體訪問做出上述表示,原本意在展現歐洲在中國政策上團結一致。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參與了部分行程,但卻凸顯了歐洲聯盟內部的歧異。 馬克宏稱歐洲不捲入台海議題引發國際砲轟 新詞macroning諷賣友求榮 歐媒:馬克宏獲北京隆重款待有別范德賴恩 中國試圖分化歐洲團結 馬克宏在9日出刊的法國「迴聲報」(Les Echos)以及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訪問中說,歐洲應該減少對美國人的依賴,成為與華府和北京平起平坐的「第三強權」,同時警告不要因「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而捲入台海危機。 路透社報導,儘管馬克宏所說許多都是老調重彈,但由於他才剛高調結束中國行,加上北京當局在台灣周圍發動軍事演習,這些評論曝光時間點和直率程度,惹得東歐各國十分反感。 東歐許多政府視與美的雙邊關係是不可變的,尤其是華府在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上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 ● 嗆馬克宏 波蘭:擔保歐洲安全 美國比法國強 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告訴路透社說:「重返地緣政治意味著我們必須更清楚去看誰是敵誰是友。歐美之間強健的跨大西洋關係是我們安全的基礎。」 他透過發言人表示,「歐洲必須在自己維安砸下更多的投資,但我看不出這如何成為與美國合作的障礙或限制」。 一位不願具名、來自中歐及東歐的高階外交官員表示,「馬克宏總統並不代表歐洲或歐盟發言。在歐洲發生戰爭、最需要跨大西洋團結一致的這個時間點,他卻不經意地協助了北京當局瓦解這份團結」。 擔任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外交政策顧問的普希達克茲(Marcin Przydacz)清楚闡明,華沙當局並不支持改採與華府漸行漸遠的作法。他告訴波蘭Zet廣播電台(Radio Zet):「我們認為歐洲需要更多的美國。」他更直接了當的說:「今天美國比法國更能擔保歐洲的安全。」 ● 法國官員忙緩頰 馬克宏盟友也直指是災難 這些批評促使法國官員以及外交人員出面強調,馬克宏並非建議歐洲在地緣政治上與華府和北京保持等距離,而僅僅是表達歐洲利益有時與美國有所出入。 華府一開始的反應十分謹慎。在沒有直接回應馬克宏評論情況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和白宮讚揚美法關係,並盛讚巴黎當局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和在烏克蘭的角色。然而,廣泛來說,仍感受得到不安氣氛。 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在一支影片中,把情況拿出來與烏克蘭衝突比較,他說,如果歐洲「不針對台灣問題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那我們也不應該(在烏克蘭問題)選邊站」。 就連法國總統在國內最親近的盟友當中,有些也都承認馬克宏失言。一位婉拒具名的馬克宏盟友說:「總統的溝通有問題,簡直是一場災難。」這位盟友表示,儘管馬克宏所言的要點無誤,但問題出在發言的時間點和地點。 一位法國高階外交官員說:「目前的概念是消除美國疑慮,告訴美方並無什麼新鮮事,且我們在台灣的立場與過去相同。」 這位外交官員說:「我認為,到頭來,難題不會出在美國人身上。依我之見,歐洲人問題更加複雜,尤其是波羅的海國家、北歐國家和東歐國家。」 隸屬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議員,同時也是外交政策專家的施密德(Nils Schmid)說:「馬克宏此行的問題出在他蓄意動用歐洲牌,還拉著范德賴恩跟他一起,卻允許把她放在次要位置,原本在歐洲對中政策統一陣線的期望,就這麼毀了。」 他補充說,「中國在打分化歐洲的算盤,我們不能讓它得逞。」(譯者:蔡佳敏/核稿:張曉雯)1120412 歐盟重申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間接駁斥馬克宏馬克宏對台海立場 歐洲政壇學界批判失格、天真全球議員連署批馬克宏不代表歐洲 籲尊重台灣聲音 馬克宏稱歐洲不該捲入台灣 德朝野同聲譴責馬克宏海牙演說倡歐洲主權 遭抗議民眾短暫打斷[影] 歐盟發言人:訪中是為外交去風險化 不評馬克宏說法分析:北京隆重款待馬克宏 意在突破美國圍堵 歐盟發言人:訪中是為外交去風險化 不評馬克宏說法 2023/4/11 19:52(4/11 20:32 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宏(左)6日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路透社)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11日專電)針對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行的台海言論風波,歐盟執委會發言人今天重申歐盟對中一致立場是「一個中國政策」及反對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不評論成員國個別領導人的說法。 歐洲復活節假期後的第一個上班日,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午間例行新聞簡報會,不意外的圍繞著馬克宏對台海爭議言論餘波。 由於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是在馬克宏邀請下同行,以展現歐盟對中政策的一致性,但兩人從在北京的待遇規格到行前行後的發言都大不同,馬克宏全程受到熱情款待,對台海議題談話卻「親中遠美」,范德賴恩則有較強硬的對中言論,因此記者會上問題聚焦在兩人此行是否反而展現歐盟的不一致。 執委會發言人馬莫爾(Eric Mamer)重申歐盟與中國的關係立基於「一個中國政策」,並強調歐盟堅持反對單方面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對於馬克宏提到歐盟不應受美國政策左右,他則重申范德賴恩在北京說過的話,即歐盟與美國關係緊密。 范德賴恩6日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雙邊會談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歐盟與美國交情深遠,且是基於「長久的共同價值觀」。 對於范德賴恩是否被中方刻意冷落,馬莫爾回應,范德賴恩與馬克宏的國是訪問本來就是不同行程,來回路途也未同行,只有6日兩人與習近平的三方會議是一同出席,藉此表現歐盟立場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馬莫爾說執委會對此行的定義是「高層工作拜會」,范德賴恩在北京與中方有「清楚且坦白」的討論,這正是實踐她在出訪前發表對中政策演說時的重點之一,即「外交上的去風險化」(diplomatic de-risking)。 他表示出訪可讓他們向中國官員當面解釋歐盟對歐中關係的評估和立場,且強調對中方的招待沒有意外或不滿,6日上午訪問團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談後,有受到國宴款待。 有記者問及若台海緊張情勢升高,歐盟是否會考慮對中國祭出經濟制裁,如同對俄羅斯那樣,以及是否考慮對台援助武器。馬莫爾表示不回答預測性問題。 至於歐盟與中國高峰會今年會否舉行,他說這趟訪中的成果之一就是歐中將持續高層對話,但高峰會日期則尚未敲定。(編輯:黃自強)1120411 #歐盟執委會#馬克宏#范德賴恩 延伸閱讀 馬克宏稱歐洲不捲入台海議題引發國際砲轟 新詞macroning諷賣友求榮馬克宏對台海立場 歐洲政壇學界批判失格、天真全球議員連署批馬克宏不代表歐洲 籲尊重台灣聲音華爾街日報:馬克宏台灣議題犯大錯 削弱嚇阻中國的力量 馬克宏談台灣惹議 挨批損歐美關係、習成唯一贏家馬克宏稱不捲入台海 學者:台灣經營鄰國較重要 分析:北京隆重款待馬克宏 意在突破美國圍堵歐媒:馬克宏獲北京隆重款待有別范德賴恩 中國試圖分化歐洲團結 馬克宏對台海立場 歐洲政壇學界批判失格、天真全球議員連署批馬克宏不代表歐洲 籲尊重台灣聲音華爾街日報:馬克宏台灣議題犯大錯 削弱嚇阻中國的力量 馬克宏談台灣惹議 挨批損歐美關係、習成唯一贏家馬克宏稱不捲入台海 學者:台灣經營鄰國較重要 分析:北京隆重款待馬克宏 意在突破美國圍堵歐媒:馬克宏獲北京隆重款待有別范德賴恩 中國試圖分化歐洲團結 時政風雲 中國在亞洲擴張 歐盟如何做出自己的回應? 迫於美國的壓力,歐盟需要對中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擴張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然而,歐洲領導人表示,他們希望避免被視為華盛頓的傳聲筒。 法國潛水艇在印太執行任務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著東南亞成為歐盟外交政策中日益重要的地區,這樣一個問題擺在歐洲領導人的面前:他們應該以多大力度表達他們對中國在該地區軍事擴張的擔憂? 幾個歐洲國家在南中國海進行了"航行自由"演習。這裡一個潛在衝突的熱點,因為中國與幾個東南亞國家爭奪眾多島嶼和海洋領土的所有權,其中最危險的是與越南和菲律賓的爭端。 上個月,歐盟印度太平洋地區特使蒂貝爾斯(Richard Tibbels)表示,歐盟渴望加強與該地區合作夥伴的聯合安全行動和訊息共享。 然而,當談到美國和澳洲明確表示擔心中國可能通過秘密交易使用其東南亞盟友的軍事基地時,歐盟和歐洲政府大多保持沉默。 中國正在擴大在東南亞的軍事部署? 自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一直擔心柬埔寨作為北京的盟友,可能會和北京簽署一項協議,允許中國軍方使用柬埔寨雲壤海軍基地,而中國正在資助大力改造該海軍基地。金邊和北京都極力否認這一點。然而,分析人士認為,該海軍基地的發展速度以及新建基礎設施的複雜性表明,它可能是專為中國使用而設計的。由於該基地位於泰國灣,中國的任何優勢都會極大地加劇越南的安全擔憂。 五角大樓去年11月發布的關於中國軍事和安全發展的最新報告稱,"(中國)在柬埔寨雲壤海軍基地的軍事設施將成為印太地區第一個(中國)海外基地。" 去年 6 月,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有關中國在雲壤海軍基地活動的報導"令人擔憂"。最近幾周還有輿論指,中國可能會進入緬甸大可可島上的一個軍事基地,該島位於印度和緬甸之間的孟加拉灣。 據報導,印度官員上周在與通過2021年政變上台的緬甸軍政府代表會面時提出了這一問題。緬甸軍政府現在似乎與北京的關係更加密切。 馬克宏和馮德萊恩上周訪問北京時與習近平會晤 歐盟擔心東南亞合作夥伴面臨風險 歐洲議會議員兼歐洲議會對中國關係小組副組長雷帕西(René Repasi )認為,歐盟應該擔心中國在東南亞進行更多軍事部署,這"將導致軍事對抗的風險上升"。雷帕西告訴德國之聲,"歐盟可以發布更多公開聲明,要求柬埔寨提高該項目以及中國參與該項目的透明度,並承諾保持雲壤海軍基地對所有國家開放。" . 目前,歐盟正在重新評估與北京的關係。上周前往中國訪問的前幾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中國也在其周邊地區採取了更加自信的立場。" 她於3月30日在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和歐洲政策中心的一次演講中說,"中國在南海和東海以及與印度接壤的邊界上展示軍事力量,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合作夥伴及其合法利益。" 她說,"亞洲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任何對地區穩定的削弱都會影響全球安全、貿易自由流動以及我們在該地區的利益。" 她還提到,"台灣海峽的穩定至關重要。" 馮德萊恩上周末在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任何國家都不應單方面以武力改變該地區的現狀。威脅使用武力改變現狀是不可接受的。" 幾個小時後,習近平對此作出了回應:"誰要是指望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妥協退讓,那是痴心妄想。"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沒有回應德國之聲的置評請求。 一方面,歐盟受到來自美國和其他盟國的壓力,要求其對中國的海外行動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而對中國的軍事擴張採取積極的立場,也可以讓歐盟贏得一些東南亞國家政府的更多支持。 根據最新的東南亞狀況報告,歐盟是東南亞人迄今為止最喜歡的"第三方"來對沖美中戰略競爭的不確定性,該報告是由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尤索夫伊薩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發布的精英意見年度調查。 調查發現, 50% 的東南亞"精英"信任歐盟,其中約有五分之二表示,這是因為歐盟的"軍事力量是全球和平與安全的資產"。然而,在那些不信任歐盟的受訪者中,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這是因為"歐盟不具備領導全球的能力或政治意願"。 另一方面,華盛頓就雲壤海軍基地對柬埔寨大肆批評,導致兩國關係惡化,而且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政府都反對西方領導人要求該地區的安全問題從其所願。 歐洲不能自私自利地遠程說教 去年12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東協峰會上,印尼總統維多多(Joko Widodo)說:"不能將觀點強加於人……不能指手畫腳,認為我的標準比你的好 " 歐洲議會議員兼歐洲議會對中國關係代表團團長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表示,他"不願進行任何可能被視為自私自利的歐洲遠程式說教"。"歐洲人可以與東協夥伴加強安全合作,這應該根據2018年理事會的決議來進行,但不要大張旗鼓。" 他指的是歐洲理事會呼籲"量身定製的合作"以促進歐盟在亞洲的安全。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周末從北京訪問歸來後發表了受到廣泛關注的評論。他在接受新聞雜誌《政客》(Politico)採訪時表示,歐洲面臨的"巨大風險"是,"陷入一場不屬於我們的危機,它將阻止歐盟建立戰略自主"。 "自相矛盾的是,我們被恐慌所籠罩,認為我們只能是美國的追隨者。"他說,"最糟糕的是,認為我們歐洲人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成為追隨者,只能跟從美國的議程以及中國的過度反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日期 11.04.2023 作者 David Hutt 時政風雲 馬克宏的戰略自主被批「孤立自己、削弱歐洲」 法國總統馬克宏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歐盟應該實施「戰略自主」,成為與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的「第三極」。他的在台灣問題上不當「跟跑者」的言論受到各界猛烈的批評。 法國總統馬克宏本月稍早於中國中山大學演講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委員會周二(4月11日)通過發言人重申了歐洲對台灣立場。這名發言人明確表示,歐盟拒絕以任何形式的武力改變台灣海峽現狀。這一表態也是再次強調了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主張。 3月底,馮德萊恩在智庫發表演說時稱,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具有絕對的重要意義。4月6日她與習近平會面,針對台灣問題,她說,台海任何一方都不應單方面通過威脅使用武力而破壞現狀。國際媒體觀察,馬克宏與馮德萊恩雖然同時訪中,但後者明顯遭到中國冷遇。 根據法國《回聲報》(Les Echos)和美國網媒Politico週日(4月9日)刊出的採訪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認為歐盟應保持獨立的外交政策。他強調,不想陷入「集團對抗」,認為歐盟「不應該陷入世界的混亂和不屬於歐洲的危機」。 4月5日至7日,馬克宏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雙雙訪問中國,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歐洲人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升高台灣的緊張局勢符合我們的利益嗎?不。」馬克宏說,最不好的狀況就是歐洲在台灣議題上變成「跟跑者」,「隨從著美國的政治議程和中國的過度反應」。「我們為什麼要按照別人選擇的節奏走呢?」 馬克宏表示:「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的危機,這樣我們要如何令人信服地在台灣議題上表示,『注意了,如果你們犯了什麼錯,我們會出手』?如果你真的想增加緊張局勢,就那樣做吧。」 馬克宏對中國與台灣的立場,引發許多批評。周二(4月11日),法國總統府發言人會馬克宏的言論進行了辯護。她說,法國總統曾不斷強調,不論中國還是美國,都稱不上巴黎的緊密盟友,而台灣是美國重要的盟友。這名總統發言人說,「美國是我們的盟友,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但另一方面,中國既是夥伴,也是競爭者,以及制度對手,巴黎希望同中國開啟一個共同的日程,以降低緊張和管理全球事務。她還表示,在台灣問題上,法國支持保持現狀。 馬克宏孤立自己,削弱歐洲 德國反對黨議員、外交事務專家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接受德意志電台採訪時,批評馬克宏的以上言論「孤立了自己,削弱了歐洲」。他還說,法國總統同馮德萊恩的立場背道而馳。 針對馬克宏接受採訪時的表態,英國諾丁漢大學學者傅洛達( Andreas Fulda)9日在推特上批評馬克宏的主張是錯的:「美中對抗不只關乎權力,更關於價值。如果台灣淪陷,自由的國際秩序將走入歷史。」 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9日的推文則批評,馬克宏的立場,讓他「喪失了成為一個歐洲領導人的身份」。他另一篇推文則說,馬克宏訪中是一場「完全的災難」,並稱馮德賴恩展現出更佳的選項。 歐洲戰略自主? 馬克宏強調,他認為歐盟需要發展「戰略自主」,也就是保持獨立的外交政策路線。他說,歐洲已經很久沒有建立這種戰略自主權,但「現在意識形態之戰已經勝利了」。 他表示:「5年前,戰略自主只是白日夢。現在每個人都在談論。」馬克宏說,歐盟成員國應該避免成為「附庸」,而應在地緣政治中扮演「第三極」的角色,與美國和中國一起發揮作用。他警告說,不要因為「恐慌性的反射」而追隨美國。 馬克宏呼籲歐洲提高軍事開支。「歷史正在加速發展,歐洲的戰爭經濟也需要同步加速發展。」他認為歐洲的國防工業無法滿足歐洲所有需求,「這導致歐盟依賴美國和亞洲的供應商」。涉及台灣問題方面,馬克宏則主張歐盟必須「理解」中國的想法。 「作為歐洲人,我們關心的是我們的統一。」馬克宏說:「中國人也關心他們的統一,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台灣是(這種統一的)一個組成部分。」 法國總統馬克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6日會晤。 附和中國說法? 馬克宏主張歐洲「戰略自主」,此一立論跟中國的主張類似。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近期接受《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訪問時,曾呼籲歐盟應「堅持戰略自主,發展歐美關係不應以損害中歐關係為代價」。 6日,馬克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法國政府表示雙方會晤「深刻且坦率」,並指出馬克宏擔心區域緊張局勢升級,會引發「可怕的意外」。會後,新華社發佈新聞稿稱,習近平「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馬克宏則說「法國不會選邊站隊,而是主張團結合作,大國關係保持穩定」。 據Politico的編輯後記,事實上馬克宏接受該媒體採訪時針對台灣還有「更為坦率」的言論,但法國政府要求發稿前審查,最後有些發言遭到刪除。 8日,就在馬克宏搭機離開中國後,中國宣佈在台灣周邊舉辦「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Politico引述瞭解馬克宏想法的人說法稱,馬克宏慶幸至少北京有等到他離開中國之後,才對台灣發動模擬環台軍演。 (綜合報導) 法國總統馬克宏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日期 11.04.2023 評論分析 德語媒體:馬克宏的超級大國夢分裂西方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訪華期間接受採訪,呼籲歐盟實施戰略自主,不該因為台灣捲入中美衝突,並稱歐盟可以成為與中、美並駕齊驅的「第三極」。德語媒體就此掀起了對馬克宏的批評聲浪。 馬克宏在中國受到隆重接待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北京到廣州的航班上,法國總統接受法國《回聲報》和《政治報》的聯合採訪,稱"最不好的狀況就是歐洲在台灣議題上變成跟隨者","受到美國的政治議程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影響"。他還表示,歐洲面臨的"巨大風險"是陷入"並非屬於我們的危機當中",歐盟可以成為與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的"第三極"。 在中國分裂西方 柏林《每日鏡報》發表文章寫道,馬克宏也許被北京隆重的接待和歡呼聲沖昏了頭腦,"但在馬克宏對歐洲'戰略自治',即扮演與美、中並駕齊驅的'第三個超級大國'角色的要求中,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大狂。這位法國總統說歐洲人不應該作為'美國的隨從'出現,並且稱中國-台灣衝突'不是我們的危機',讓事情變得更糟。" 文章說,"偏偏在專制統治下的中國,馬克宏推動與美國保持更多距離,而不是呼籲歐洲減少對普丁的盟友中國的依賴。在國外,尤其是在中國發表這樣的聲明,這已遠遠不僅是外交失禮......通過在中國的行為,馬克宏分裂並削弱了西方。" 作者問道,"內政受挫、早已進入政治權力晚秋的馬克宏真的認為他能被習近平視為平等的嗎?他在北京為他的國家,為歐洲,為西方取得了什麼?為烏克蘭取得了什麼?習近平對馬克宏的奉承有什麼交換條件?" 作者認為,德國和歐洲應該吸取與普丁打交道時過於天真的教訓,"面對獨裁者,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國家強有力的、自信的和統一的立場,甚至包括歐盟和北約之外的國家。拜登在俄羅斯侵烏戰爭開始後成功地建立了這樣一個聯盟,而馬克宏現在對這一聯盟播下了懷疑的種子,並在背後捅了美國一刀。這是對西方、對自由與和平的嚴重政治打擊,卻是習近平和普丁喜歡的。" 外交政策的破產 《南德意志報》題為"誤判現實"的署名文章認為,"馬克宏在採訪中並沒有提出一個明智的戰略構想,反而製造了一場全面災難。" 文章寫道:"馬克宏關於歐洲應成為與美國和中國保持等距離的自主力量的說法不僅沒有與歐盟其他政府協調,也是對歐洲團結和跨大西洋團結的一種攻擊。馬克宏使用了來自高盧的最愚蠢、最塵封的論點--歐洲人必須將自己從所謂永恆的美國家長制中解放出來。他的這次採訪給歐美關係打了一個楔子,同時也撕裂了整個歐洲。" 文章分析說,"法國總統忽視了一個事實,即非常多的歐盟國家,首先是東歐國家,對這種'解放' 毫無興趣。他們認為所謂的美國枷鎖是對其安全和主權的保證。反美主義並沒有使歐洲團結起來,而是使其分裂。與美國的牢固聯繫是歐洲力量的前提,而不是障礙--馬克宏的言論正在破壞他自己的目標。" 文章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鞏固了這種局面,曾被馬克宏"誤判現實"診斷為"腦死亡"的華盛頓領導的北約現在已經團結起來,並剛剛接受了一個新成員。"如果沒有美國的武器供應,烏克蘭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將不再存在。當一位法國總統嚴肅地聲稱美國正在將歐洲拖入一場'不屬於我們' 的亞洲衝突時,美國的納稅人正在用數百億美元資助烏克蘭的防禦性鬥爭,這幾乎令人尷尬......在訪問北京之前,馬克宏已被認為是內政失敗的總統。現在,他也宣佈了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的破產。"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馬克宏的戰略自主被批「孤立自己、削弱歐洲」 法國總統馬克宏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歐盟應該實施「戰略自主」,成為與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的「第三極」。他的在台灣問題上不當「跟跑者」的言論受到各界猛烈的批評。 馬克宏與馮德萊恩在中國:冷熱分明 法國總統馬克宏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中國行程已經在4月7日結束。與馬克宏受到的隆重款待不同,馮德萊恩似乎受到了中國方面的冷遇。分析人士認為,這並不只是因為馮德萊恩近期發表了對華強硬的言論。 德語媒體:馮德萊恩教馬克宏「勇氣」 《南德意志報》評論道,法國總統在前往北京之際,幾乎顯得有些天真,不過,他的著眼點可能是經濟利益。評論說,好在歐委會主席在對華政策上找到了清楚的言辭。 日期 11.04.2023 媒體看中國 德語媒體:歐洲與中國相互依賴 復活節假日期間的德語區各大報刊,仍然在關注馬克宏與馮德萊恩訪華後的歐中關係。《法蘭克福匯報》指出,歐洲與中國依然處於相互依賴的狀態。《總匯報》則認為,歐洲人在更強硬對待中國的同時,也依然可以和中國做生意。 馬克宏、馮德萊恩、習近平4月6日在北京會晤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歐洲需要習近平"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中國的烏克蘭和平計劃並不怎麼可信,但是歐洲人依然選擇了相信,因為歐中雙方相互依賴。 "面對歐洲來客,習近平含糊其辭地談論'和平與對話'。但實際上,習近平所希望的戰爭結束方式並不包括普丁下台或者烏克蘭獲勝。對北京而言,前者意味著局勢失穩以及俄羅斯出現新的親西方政權之風險,後者則意味著美國的聲望和國際影響力提高。" "北京領導人的姿態也與這相一致,但是某些歐洲人卻願意相信中國的立場會有所改變。就在幾天前,中國駐歐盟大使在法國總統與歐盟委員會主席訪華前表示,中方並沒有在俄烏衝突中站在莫斯科一邊,當初開戰前的'中俄友誼無上限'不過是一種修辭手法,北京也沒有向俄羅斯供應武器。中國的這一表態讓歐洲代表團更安心地帶上大量的經濟界代表。" 作者還注意到馬克宏和馮德萊恩在中國受到了一冷一熱兩種對待,而這很可能與兩人在北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關。"馬克宏和馮德萊恩要求中方不向俄羅斯提供直接軍事援助。中國其實是能夠在不改變自己戰略目標的前提下滿足這一需求的。也許,不久之後,中國領導人就會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對於北京而言,這一舉動不需要什麼代價,但是卻能強化與歐洲的關係。" "對於北京而言,這在經濟上十分重要。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不斷惡化,包括經貿領域。北京彷彿知道,相當多的歐洲國家政府在俄羅斯問題上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後,已經承擔不起放棄中國生意的代價。不過,歐中雙方的依賴是互相的。在冷冰冰的利益權衡之後,中國人願意與歐盟合作。反過來也同樣如此。" 歐洲能不能既對華強硬、又繼續與中國做生意? 波昂出版的《總匯報》以"頑固的意識形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想要塑造21世紀的國際秩序,並且正在和美國爭奪世界主導權。作者認為這是一場專製麵對民主的較量,而歐洲扮演的角色十分關鍵。 "舊的和平秩序正在破裂,這個世界正在分崩離析。各國正在結成不同的陣營,並且至少在政治方面開始了'軍備競賽'。這一切是以體制競賽開始的:民主開放社會對抗威權國家。在威權體系下,一個人或者一個政黨能夠主宰一切。這場競賽也是中美之間的較量,雙方爭奪的是21世界的世界領導權。那些爭相前往中國的歐洲領導人也必須明白這一點。歐洲必須更加強硬、更加勇敢、更加團結地與中國打交道,而且與此同時依然可以和中國做生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日期 10.04.2023 外媒:马克龙对台战略观遭批「出卖」台湾(组图) 新闻来源: RFA/法广/中时电子报 于2023-04-11 马克龙战略观遭批 纽时文章似有先见之明 Politico分析,马克龙显然同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欧洲不应干涉台海议题的观点。因为马克龙告诉记者,“欧洲人无法解决乌克兰危机,我们又怎么能可靠地在台湾议题上说:小心,如果你乱来犯了错,我们会到场?” 法国总统马克龙讲话重点是谈所谓的“欧洲自主”,由于长篇大论口口声声说欧盟整体的国际战略,给人印象马克龙是以欧洲领袖自居,自认为代表欧洲在讲话。在俄乌战争一年多后,竟提出欧洲要与美国保持距离,在台湾问题上不承担责任,对中国没有任何批评,也就是顺从迎合的言论,无疑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最不满意的当然是台湾,但台湾政府尚未对法国总统公开批评。不过还是有好消息:虽然周一是复活节假日,仍然传出有法国议员组团访问台湾。彭博社报道:台湾外长吴钊燮周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法国参议院和国民议会已经表示支持台湾,一些立法者将“很快”访问台湾。台湾政府将“与他们核实,看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额外支持”。由于是假日,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新闻官员未立即回覆彭博社的置评请求。 虽然受到中国的压力,法国的议员们还在2021年12月访问了台湾。法国外长吴钊燮也正面评价法国的政策,他说:“法国政府非常力挺台海的和平与稳定。他们也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任何作为”。“法国政府也曾在世界上这个地区进行自由航行行动,所以所有这类行动其实都受到台湾的支持和重视。” 实际上,欧盟高层内部可能已经比较了解马克龙的观点。美国政界和媒体已经对他的国际战略观提出质疑,就在马克龙刚结束中国之行尚未发表令西方世界震惊的言论之前,美国纽约时报在对马克龙中国行进行总结时,提供一些这次访问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细节,有助于了解习近平与马克龙互动的情况。 这篇文章的题目一语道破一个已经非常肯定的结论:“马克龙访华之行削弱美国遏制中国的努力”,并提供的细节说: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赞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茶很香”;在赞美中国经济发展时,马克龙注意到,广东省现在有“四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文章说“这是一次非常亲密的交流,两人都没有打领带,在习近平父亲过去的官邸拉着家常。这次谈话是在马克龙为期三天的访问结束时进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此行受到高规格接待,而且最后的联合声明作出了对“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承诺。“除了承诺发展民用核电站、向碳中和经济转型、销售空客飞机和促进猪肉出口之外,这一伙伴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文章问:“在中美关系陷入冰点之际,马克龙表明了独立的欧洲立场,两国领导人都多次称赞“多极世界”,这是一种几乎不加掩饰的暗号,意思是一个不由美国主导的世界。” ”总体而言,此次访问对美国主张的经济“脱钩”——通过全面的出口管制和重新安排供应链来降低安全风险——大声说“不”。它微妙地平衡了西方和中国对乌克兰战争的看法,但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关于中国对台湾的威胁问题,它也异常沉默。” “在与习近平一起访问广州期间,马克龙强烈反对战争,但在让中国利用其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找到一条和平之路方面没有取得进展。” 纽约时报指出:“最重要的是,如今美国将中国视为自己成为世界主导力量以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龙接受与中国的伙伴关系,这表明为了维护战后秩序中的自由体制,抵御来自北京和莫斯科的攻击,眼下的战斗将是复杂而微妙的。而美国的盟友对此立场各异。” “通过多次提到需要“重塑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马克龙似乎让法国更贴近中国的观点——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习近平在上月结束对莫斯科的热情访问时所说的。然而法国领导人也坚持美国的观点——这些变化当中有许多是恶意的,必须加以抵制。”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学家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说:“在与中国的冷战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这表明马克龙肯定想逆势而行,马克龙打的是“戴高乐主义牌”,这是指戴高乐在“二战”胜利后坚决主张独立于美国。 马克龙虽然看似接受了中国世界观的某些方面,“但他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态度也毫不含糊。他告诉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的学生,他们应该担心世界的现状。他认为,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这明显违反了国际法,一个国家决定对邻国进行殖民”。 与此同时,马克龙接受了中国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12点建议中提出的几个条款。其中包括需要“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以及需要防止“阵营对抗”,中国认为对抗反映的是“冷战思维”。由于欧洲目前的安全架构是围绕北约建立的,因此,需要新的平衡的安全架构,这样的主张隐含着对大西洋联盟的质疑。 作为交换,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两人一起访华但始终未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从习近平那里获得了一个模糊的承诺,即他将在某个未指定的日期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 纽约时报指出:“正如马克龙的访问所表明的那样,中国的另一个优先事项是争取欧洲的支持,确保与美国的“脱钩”不会也变成同欧洲的脱钩”。“从此次会面达成的协议来看,习近平在马克龙这里找到了热情的合作伙伴。” “在台湾问题上,马克龙明显保持沉默。中国以越来越好战的措辞宣称这个民主岛屿是自己的领土。马克龙说,这个问题不是由他来判断的,他没有发现中国有任何“过度反应”的倾向,而且,在这次访问中,习近平表现出了如此不同寻常的热情,现在不是“把一切搞乱”的时候。”最后的联合公报重申了法国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即中国和台湾是一个国家。 “马克龙周六早些时候离开几小时后,中国宣布将在台湾周边进行为期三天的军事演习。此次军演凸显了当前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 “中法关系则是另一回事。周五,两人在习近平父亲的故居喝茶时,习近平对马克龙说:“如果你能待久一点,欢迎你住在这里。” 纽约时报该文发表时,还不知道马克龙在回程飞机上发表了那些“惊世骇俗”的欧洲自主论,但该文结尾时提到:一些美国外交政策思想家怀疑欧洲国家是否会在台湾冲突中向美国提供强有力的军事支持,或者是否愿意对中国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特朗普政府五角大楼高级官员埃尔布里奇·科尔比表示,美国官员不应对欧洲领导人本周在北京促进商业关系感到惊讶。他说:“欧洲人相当公开地发出了一个信号,他们不愿意对中国发动经济战,”“我觉得,美国政府认为一旦发生冲突,欧洲人会支持我们,但是这种事不会发生。” 看来,遭批的马克龙国际观在欧洲不乏有一定的代表性。 15国议员联署批马克龙对台言论:马克龙不代表欧洲 “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国会议员发出联合声明批评马克龙的对台政策说法。   截图自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推特。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访华受到高规格接待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密会6小时,更获得中方160架空客飞机等大订单。在结束访华行程后,他表示欧洲要避免因台湾议题被卷入美中冲突,强调欧洲要战略自主,不应成为美国附庸。此言论引起国际抨击。 30多位“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国会议员今天发出联合声明,强调马克龙的涉台言论不代表欧洲,且将尽力确保北京对台湾的进犯立场会从国际社会上收到它应得的敌对回应。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中30多位议员周二(11日)发表联署声明,强调马克龙不代表欧洲且台湾人民声音须被尊重。 马克龙日前结束访华行程受访时,指台海危机升级不符合欧盟利益,欧洲要避免因为台湾议题被卷入美中冲突,要建立中美以外的“第三强权”。 声明强调马克龙的涉台言论不代表欧洲,且将尽力确保北京对台湾的进犯立场会从国际社会上收到它应得的敌对回应。IPAC成员对于马克龙的发言感到非常失望,特别是关于“欧洲应该避免被卷入不属于我们的冲突中-清楚指涉台海紧张局势”。 议员并谴责马克龙“判断失当的言论不仅无视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更伤害了国际社会维持台海和平数十年来的努力”,且以历史为鉴,批评过去对威权政体的绥靖政策都没有好结果,“很可惜总统看来没有从过去学到教训”。 联署声明最后写道,“总统先生,你不代表欧洲发言。IPAC将奋力确保您的评论成为民主政府的警钟,并尽一切可能确保北京对台湾的挑衅立场,会从国际社会收到它应得的敌对回应”。 30多位参与联署的议员来自全球15个国家,包括法国参议院外交与国防委员会两位副主席卡迪克(Olivier Cadic)与卡托兰(Andre Gattolin)、瑞典自由党国会议员佛瑟尔(Joar Forssell)与市议员蓝恩(Elisabet Lann)、立陶宛国会友台小组副主席莎卡琳恩(Dovile Sakaliene)与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帕维里欧尼斯(Zygimantas Pavilionis)。还有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对中关系代表团团长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乌克兰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列日科(Oleksandr Merezhko)等议员也有加入联署。 马克龙挨轰「出卖」台湾 法驻美外交官狂发文反击了 法国总马克龙近日呼喊,欧洲在台湾议题上勿随他国。图为马克龙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发表表演说。 (图/路透社)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访问北京后呼吁,欧洲在台海议题上应有独立立场,勿跟随他国,让华府相当震惊,引发多方挞伐,甚至有美国议员痛批他「出卖」台湾。针对各界批评,法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昨(10)日发布连串贴文,谴责外界的炮火是「过度解读」。 马克龙结束访问北京后接受专访要「欧洲人觉醒」,呼吁在台湾议题上不要跟随他国议程,勿卷入美陆针对台湾的对抗之中,强调欧洲要「战略自主」,否则就会陷入「不属于我们危机」的「陷阱」里,「我们不想要在重要议题上依赖他人。」 他甚至指出:「欧洲人不能解决乌克兰危机,我们怎能令人信服地在台湾议题上说:『小心,如果你们做错了什么,我们会在那里?』」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10日报导,马克龙的一番话「震惊」华府,共和党议员炮火猛烈,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盖拉格(Mike Gallagher)痛批马克龙的发言「令人尴尬」、「可耻」、「在地缘政治上太天真」,才刚结束访台行程的德州共和党众议员麦考尔(Michael McCaul)批评他的观点「令人失望」,「中国共产党对台湾的威胁,对全球权力平衡构成愈来愈大的危险。」 最直言不讳的或许要属国会及行政部门中国问题委员会(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 CECC)主席史密斯(Chris Smith),他批评马克龙发言「似乎是出卖民主台湾」,呼吁重新审视美法关系。 针对外界炮火猛烈,法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康夫勒(Pascal Confavreux)10日晚间发布连串推文,反击外界「过度解读」,他强调法国对台湾的立场并未改变,澄清马克龙的实际说法是:「如果我们不能结束在乌克兰的冲突,我们在台湾议题上还有什么可信度?我们为了乌克兰的和平与稳定寻求与中国接触,而台湾议题显然出现在他与习主席的对话中。」 康夫勒重申,马克龙对所有重要议题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包括拒绝集团与集团对抗的逻辑、寻求欧洲自主、避免在印太地区发生对抗,强调美国是法国共享价值观的盟友。 他说欧洲相当关切北京在许多方面的行为,欧盟执委会将中国大陆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但同时也视北京为处理全球问题的合作伙伴。 他说法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900亿欧元(近新台币3兆),相较之下,2022年美中双边贸易额达6900亿美元(约新台币21兆),「如同欧盟执委会主席所说,法国一直相当警觉,在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上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暴露。」 康夫勒也在贴文中强调,「建立欧洲主权对美国来说是好事」,欧盟有更强的弹性,能发展贸易工具捍卫自身利益。他在最后一则贴文中指出,「当美国提升在亚洲的存在时,欧洲只是在增强悍卫自己周边的能力。」 马克龙说要战略自主美国怒了 乌克兰居然也怒了(图) 新闻来源: 韬闻 于2023-04-11 3:27:37 马克龙此次中国之行,可谓是收获满满。 不仅仅是高规格接待、两国相互签订大单、共同发表具重大意义的声明。更重要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格局、视野突然打开了。 所以,马克龙才会在回国的飞机上说,一是“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避免被拖入可能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二是“欧洲绝不能依赖美元的治外法权,欧洲必须有自己的战略自主”,三是“欧洲的危险,就在于陷入与自己无关的危机,不能追随美国的脚步”,四是“战略自主的欧洲可以成为相对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极。” 可以说,来中国之前的马克龙,只是一个不太想听美国话可是又实际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听美国话的孩子。 而离开中国时的马克龙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了智慧、具远大理想与大格局、大视野的“戴高乐”。 马克龙知道,欧洲应当独立自主,应当有自己的外交,不能再做美国的附庸,更不能美国的走狗。 当时老编就说,马克龙此举,是一定要被美国攻击的,甚至还会遭到美国的暗算、直接攻击。 果然,今天就来了。 首先,是美国反华议员马可·卢比奥,立即就跳出来了,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喊话并质问马克龙,他说的话是否能代表欧洲。 接着,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发了长文,批马克龙是在台湾和乌克兰问题上犯错,批马克龙在破坏美国对欧洲的支持和削弱对中国威慑力,还批马克龙选择了糟糕的时刻来宣扬戴高乐主义。 美国攻击马克龙那是美国有这个资本,毕竟美国是欧盟国家的“盟主”,美国还牢牢控制着北约、操控着欧洲国家的安全。 可是让人非常意外的是,乌克兰居然也怒了,怒斥马克龙。 乌克兰最高拉达对外政策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梅列日科就跳的特别高,首先他转发美国反华议员卢比奥质问马克龙的帖子,称马克龙对我国的访问是“取悦独裁政权”。 然后梅列日科又连发多条帖子怒骂马克龙,还主张分裂中国。比如梅列日科叫嚣称“中国对台湾的主张是一种错觉,北京对该岛没有合法权利。” 比如梅列日科批“马克龙为俄罗斯和中国宣传”、“马克龙破坏了法国的信誉”。 比如批“马克龙不代表欧洲”,叫嚣说“欧洲与美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威权主义、反对欺负民主邻居的人”。 恐怕傻子都能看出来,乌克兰这名政府顶级高官表面上是在表达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不满,可实际上还在有意的攻击我国,特别是妄想分裂我国。 就是这样的国家,我们国内居然有那么多的教授、学者、公知们叫嚷着要求我国支持它们! 难道是支持它们来分裂我们国家吗? 法国,美国离间中俄联盟的诱饵? 送交者: talvez[★★★介于石不终日★★★] 于 2023-04-10 9:29 talvez的个人频道 欧洲永远是一个复杂的角色,除了欧洲内部的纷争之外,在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中,欧洲所处的地缘政治地位,以及与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价值观同盟,使得欧洲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而它的结构以及运行决定了欧洲缺乏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方向。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中国对于中欧关系的发展应该始终保持谨慎的状态。 中美争锋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大势,而这种水火不容的关系,需要相当的润滑剂,才能避免两国之间的直接冲突。虽然两国都在为可能的冲突做着相应的准备,但避免两国的战争不仅是美国的愿望,也是中国的理想,只是美国希望通过避免直接冲突的手段击败中国,而这手段除了冷战之外,别无良策,而中国希望通过避免直接冲突的方式,最终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的统一,这种愿望除了热战之外,指望台湾内部瓦解,和平统一,并不现实,画饼充饥越来越难以满足民众愿望。 在台海发生的热战,必然使美国切断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美国的反应将比对俄罗斯的反应将上升若干个数量级,历史将会回到上个世纪4,5十年代,所不同的是,中美俄三角关系经过几十年的漫长演绎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从配角唱成了主角,而中俄易位。 虽然很多人并不同意中美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并将中美关系的走向视为人为的结果,实际上,从目前形势看,中美关系仍然左右着世界政治的版图构造和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中欧,中俄等大国之间的关系。在中美关系下降的无可阻止的进程之中,中俄,中欧关系将是中美关系这条主线上的润滑剂。 中俄之间的联盟将使美国的对华军事冒险下降,这是对中国而言如此,同时这种联盟的深度将使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把握与俄联盟的层次和深度是再战略上对抗美国的基石。虽然最近中国出现了不同的杂音和解读,但是在全球战略层次上,作为基础的存在是不可能动摇的,与俄罗斯关系的稳定发展,将促进中美关系的战略平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状态不会改变。 中欧关系最近变得热闹,法国总统和欧盟主席对中国的访问据说取得了广泛的成功,特别是法国拿到了巨额的飞机订单,因为被认为满载而归,即坚持了原则,有拿到了好处,所以马克龙被认为凯旋而归,随即中国驻欧盟大使的访谈录被认为中国正在努力疏远俄罗斯,而靠近欧盟。中国会舍弃自己关键的盟友,而去结交被视为墙头草的欧盟,在中美之争的大框架下自缚左右手? 如果中美关系中,对抗是主流,主干,而合作是支流,末节的话,那么中欧之间的合作将不会成为主流状态,指望欧洲独立自主的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时机远未到来,因此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中国试图离间美欧关系的同时,美国也许希望欧洲离间中俄关系,谁能最先达到目标,中国还是美国? 密切中欧之间的经济联系是中国的政策,这是显而易见的目标,而法国是中欧关系拼图中最不稳定的部分,对中美皆是如此。法国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在中美之争大势下取得一席之地,法国的目标不是维持中美之间的联系,而是利用了中美目前的这种失联状态,因此对打破中美冷战并无裨益。 中国需要为未来的几十年确定对外关系的基本框架,而这种框架的建立必须建立实力基础之上,并确立框架基础。灵活的外交政策可以得益于一时,但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导向,和对外关系的投机行为势必非大国所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具有远大理想的国家。 欧洲永远不会成为中国的基本盘,以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仅靠经济联系来维持政治联系这些路子,在西方身上已经失败。 歐委會主席:中國將自置於「新世界秩序中心」 2023.03.30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圖)周四(30日)表示,中國正在尋求一個以北京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歐盟集團必須更加堅定地捍衛其安全和經濟利益。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四(30日)表示,中國正在尋求一個以北京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歐盟集團必須更加堅定地捍衛其安全和經濟利益,包括可能在歐盟範圍內對境外投資進行管制。她警告成員國,他們必須改變與中國的關係,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脅迫的受害者。 綜合外電報道,馮德萊恩在下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一起訪問中國之前的一次演講中說,歐盟必須繼續與北京接觸,但需要制定一項戰略來降低其與中國的關係和依賴性。 馮德萊恩指出,中國共產黨正在尋求讓世界--包括俄羅斯--依賴中國。她還將歐洲與中國關係的未來與北京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行動相提並論,並唱淡2020年的「歐盟-中國投資協議」。 馮德萊恩以「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對俄羅斯的支持」、其「一帶一路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及「北京在多邊機構中的強硬態度」為例證,說中國共產黨的明確目標是以中國為中心對國際秩序進行系統性的改變。 她補充說,中國對小國的經濟脅迫,包括澳大利亞和歐盟成員國立陶宛,都是歐洲需要改變其交易策略的例子,以便與在對抗中國方面站得更前的盟友保持一致。 她在由兩個歐洲智囊團主辦的演講中說:「其一,(中國主張)個人權利從屬於國家主權。安全和經濟的重要性高於政治和公民權利。」其中一個主辦這演講的智囊團,即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已被中國政府制裁。 馮德萊恩的評論是在歐洲與中國關係處於關鍵時刻發表的,歐洲與中國的關係因多年的經濟摩擦而變得脆弱,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面對來自華盛頓的跨領域壓力,即加強對北京的立場,以及來自中國的壓力,即不要將其巨大的經濟利益置於危險之中,大多數歐盟國家都渴望繼續與北京接觸,不要直接被卷入美中對抗。 歐盟和中國每天的貿易額接近10億歐元(10.8億美元),中國是歐盟的最大進口市場。 馬克龍和馮德萊恩即將進行的訪問是未來幾周歐洲主要官員對中國的一系列訪問之一。 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