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 学而篇 本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详细翻译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详细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详细翻译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主页 > 论语 > 泰伯篇 >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The people can be made to know it, but not to be made to know it." 【翻译】 孔子说:“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读】 愚民思想 孔子的这句话,包含着浓厚的愚民思想,被后世许多统治者奉为治国信条,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流毒至今未消。孔子虽是圣人,有着高深的修养和深湛的智慧,但是,作为一名贵族,他一切理论的着眼点,皆在于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说出这样的话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者,都觉得愚民政策不是善政,不喜欢儒家的人对此口诛笔伐;正直的儒家知识分子,抱着为尊者讳的信条沉默不语;还有一些人千方百计为孔子辩护。其实,辩护完全没有必要,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愚民思想,承认这一点,无损于孔子的伟大,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检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冷静面对这份遗产,剔除其中糟粕,更好地走向未来。 仔细阅读《论语》就不难发现,孔子的很多言论,都是在维护统治者利益。既然立场如此,说出不利于民众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况且,以孔子传人自居的孟子也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里也包含着愚民意味。 愚民思想所来由自,源远流长。比如西周时期,国家制定的法律都藏在官府,不向天下公布,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这就是所谓的“法不可知,则为不可测”。统治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收到威慑百姓的效果。直到春秋前期,郑国大政治家子产觉得这样做弊多利少,才把法律公之于众。春秋战国时期,愚民思想似乎成为一种思潮,许多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愚民主张。当然,孔子也不例外。 对统治者来说,愚民和弱民都便于行政管理,也便于使用民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利于统治者建功立业。譬如一个决策,自然会有利有弊,如果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讨论,很可能会议而不决。不让民众知道要办的事,领着他们闷头干,能减少争论,快速建功。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有利于发挥执政者的领导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这是愚民政策对国家有利的一面,也许是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所在。但是,与愚民政策带来的危害相比,这种好处可以说不值一提。愚民思想扼杀民间智慧,阻碍社会进步。把大量的民众培养成傻瓜,束缚他们的头脑和力量,实际上是大幅降低全社会的智力水平。故意造成这种官强民弱的社会格局,是一种弱势平衡,从内部看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一旦与外部竞争,其缺点就会明显暴露。宋代弱民,被元所灭;元代愚民,被明所灭;明代愚民,被清所灭;清代愚民,在近代史上受尽列强的欺侮和凌辱。 统治者推行愚民思想,动机并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更多的是为了君主本人或统治集团的私利。这种做法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愚民措施推行后,统治者会肆无忌惮地盘剥百姓,奴役民众。一次次的渔侵,老百姓都会因愚昧而忍耐,这样就助长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压榨和盘剥,老百姓都不会反抗,甚至把民众逼到死亡线上还不知收敛,结果物极必反,民众忍无可忍时,会爆发出极为骇人的反抗力量,毁灭一个王朝。东汉、唐朝、明朝都是被这样的毁灭性力量所摧毁的。 其次,愚民政策实施后,统治者就会觉得自己要比老百姓高明得多。久而久之,就会自高自大。这时,狂妄的统治者就会听不进任何反面意见,决策水平越来越低,以致错误连连,就像一头疯狂的蠢驴,拉着国家这辆大车,冲向悬崖或泥潭,导致国家的覆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弊大于利,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思想,完全应该予以抛弃。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应该彻底否定。开启民智,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崛起。 具有争议的章节,已调用AI语言模型的回答作为参考,具体如下: 问: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是愚民思想吗? 答:作为一名 AI 语言模型,我可以为您解释“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一词以及愚民思想的含义,但我不会评价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或错误。以下是我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 1. “民可使由之”的含义:这是《论语·泰伯》中的一句话,意为“百姓是可以用来领导的”。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和满足百姓的需要,然后依据这些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民可使由之”并不是愚民思想的表现,而是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 愚民思想的含义:愚民思想是一种认为人民智力低下,需要由精英领导和控制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民不能自主思考和决策,需要由权威性的领导人来指导。相反,孔子的思想主张了民主,平等和自由等价值观念,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地听取百姓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努力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可使由之”并没有包含愚民思想,相反,它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注重了领导者对人民的了解和关注。
论语
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 出自:主页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 学什么,怎么学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出自:论语 贵在坚持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出自:论语 学《诗》的意义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 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这段话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学习,无论是知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自:论语 省心向善去恶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出自:论语 孝悌的意义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 这也是《论语》中的名言。孔子面对奔涌不息的大河,发出了时不我待的感慨。流水一去不复返,无论昼夜永不停息。观于水而悟人生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自:论语 以直报怨 这里,孔子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别人对我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出自:论语 小人和女子的问题 这是《论语》中饱受争议的一句话,历代对此持批评态度 共找到634条记录/共64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详细翻译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详细翻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详细翻译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详细翻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详细翻译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详细翻译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详细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详细翻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详细翻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详细翻译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详细翻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详细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论

热门博文